
松弛懶散。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雉置楮墨,以備緩急也。時而邏之,以稽其疏佚也。誅信而賞必,所以緻其實也。”
“疏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疏佚(拼音:shū yì)指松弛懶散的狀态,通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松懈、不嚴謹。該詞由“疏”和“佚”構成:
該詞在文獻中多用于批評或警示,強調對紀律、管理的松懈。例如:
清·魏源《聖武記》卷十四:“雉置楮墨,以備緩急也。時而邏之,以稽其疏佚也。”
“疏佚”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可能出現。其構詞體現了漢語通過單字組合表達抽象概念的特點,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含義()。
疏佚(shū yì),古漢語詞語,形容事物的疏遠和遺棄。它表達了物事被忽視、被冷落、被遺忘的含義。
疏字由「疒」和「支」兩個部首組成,「疒」表示病痛類的物體,「支」表示支撐類的物體。
疏字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疒」有4筆,「支」有6筆。
佚字由「亻」和「易」兩個部首組成,「亻」表示人字旁,「易」表示易于、變動的意思。
佚字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亻」有2筆,「易」有9筆。
疏佚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一書中。在古代,人們根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天地萬物的順序來觀察和理解世界。疏佚則表示人與天地之間的疏遠、忽視和遺忘。
「疏佚」的繁體字形為「疎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疏佚的寫法有所不同。「疏」字的古代寫法是「爽」,意味着寬松、疏散;「佚」字的古代寫法是「逸」,意味着舒適、安逸。
1. 他長時間沒見朋友,感受到了一種被社會疏佚的孤獨感。
2. 這部傳統藝術作品在現代文化中逐漸疏佚,需要我們去維護和傳承。
疏朗、疏離、遺疏、冷落、被遺忘。
疏遠、疏離、冷落、被忽視。
親近、關心、重視、被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