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昏庸與賢明。 漢 賈誼 《新書·大政上》:“故國以民為存亡,君以民為盲明,吏以民為賢不肖。此之謂民無不為命也。”
“盲明”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分析:
現代成語用法
由“盲”與“明”組合而成,形容人缺乏明确認知和判斷力,行事盲目。例如:“盲明決策”指不顧實際情況的草率行為。此解釋多見于現代語境,強調對事物的片面理解與魯莽行動。
古籍中的并列反義
在漢代賈誼《新書·大政上》中,“盲明”指昏庸與賢明兩種相反狀态,原文為:“君以民為盲明”。此處“盲”喻昏庸,“明”指賢明,通過對比體現民心向背對君主評價的影響,屬于并列結構的古漢語用法。
補充說明
《盲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雖然眼睛不能看見,但心智聰明,對世界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
《盲明》這個詞由部首組成,左邊是目(mù),右邊是日(rì),總共有8個筆畫。
《盲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出現在章學誠的《薦福尋勝》一書中。在繁體字中,《盲明》的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盲明》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盲明事明」。
他雖然失明多年,但他的才智和見識讓人感到他真是一個盲明的智者。
盲人、明亮、明智、明了、明察、視盲等
智者、明智、聰慧、睿智
愚笨、糊塗、昏暗、盲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