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乡校的意思、乡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乡校的解释

古代地方学校。 周 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 游 於乡校以论执政。” 杜预 注:“乡校,乡之学校…… 郑国 谓学为校。”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更拜 恂 ( 寇恂 )为 汝南 太守。郡中无事,乃修乡校,能为《左氏春秋》者,亲与学焉。”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 关子开 ,颇有前辈风,尝为乡校直学。”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及游乡校,擩嚌羣经,食芳而漱腴,充然若有所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乡校是中国古代地方教育机构的统称,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乡学,地方所办学校”,其功能兼具教育启蒙与议政议事的双重属性。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子产执政时期“不毁乡校”,允许民众在此评议国政,体现了早期乡校作为公共舆论空间的特质。

从制度演变来看,乡校在唐宋以后逐渐融入官学体系。唐代规定“每乡置校一所”,宋代推行州县学与社学并行的制度,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地方社学、义学等形式,承担基础蒙学教育功能。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价乡校“教化行而风俗美”,强调其对社会伦理的塑造作用。

权威教育史研究指出,乡校具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地域性,限于乡里范围;二是公益性,多由宗族或乡绅捐建;三是实用性,教学内容包含《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教材及农事常识。这种教育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其“政教合一”的特点在《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中被界定为“儒学伦理地方化的重要载体”。

文献考证显示,乡校的建筑规制多遵循“左庙右学”格局,前殿供奉孔子或地方先贤,后堂用作讲学场所。这种空间设计体现了尊师重道与知识传播的统一性,相关形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详细图谱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乡校”是古代中国的地方教育机构,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根据多个文献记载,其核心含义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乡校是西周至春秋时期设立在乡一级的学校,主要承担地方教育功能。周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说明其不仅是教学场所,也是民众议政的公共空间。

二、功能与特点

  1. 教育功能
    作为地方学校,乡校教授经典文献,如晋代寇恂曾在此教授《左氏春秋》()。
  2. 议政功能
    乡校具有独特的政治属性,允许民众讨论时政,成为早期民主议事的雏形()。

三、历史演变

四、文化意义

乡校体现了古代“政教合一”的传统,将知识传播与公共事务结合,成为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实践场所。其“议政”功能更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古代基层民主的早期形态()。


注:需注意“乡校”与现代“乡镇学校”的区别,后者泛指农村地区的普通学校,不包含议政功能()。

别人正在浏览...

媕阿宝翫背面别食闯破刺谳麤言淡饭黄虀递驮恶许负声感授干运蛤仔格针汩陈过目成诵含娇毫铢濩索角齿焦臭佳士金鹿鸠栖具君儁贤开譬可离口勅寇窃列都懔懔龙凤地覼举偻翣冥显敉宁迷戏牧守年糕盘摺侨寓清肃起止容城侯乳娘送气邃殿肃膺天门同类相妒颓顿頽巧文鲂文徵明无语衔冤负屈晓籁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