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開的脂肪。喻顔色和質地白潤。 三國 魏 曹丕 《與锺大理書》:“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拟雞冠,黃侔蒸栗。” 唐 白居易 《文柏床》詩:“玄班狀狸首,素質如截肪。”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九:“ 政和 中, 蔡太師 在 錢塘 ,一日中使賜茶藥,亦於合中得大玉環,徑七寸,色如截肪。”
“截肪”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切開的脂肪”,常用來比喻物品顔色或質地的白潤細膩。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切開後的動物脂肪,因截面呈現潔白、柔潤的質感,故被用作比喻。
引申義
多用于形容玉石、器物等顔色純白且質地溫潤,如曹丕《與锺大理書》中描述美玉“白如截肪”,陸遊筆記中也以“色如截肪”贊美玉環的色澤。
文學典籍中的用例
使用場景
常見于古代詩文、器物鑒賞領域,強調物體色澤的純淨與質感的細膩,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
部分資料(如)提到“截肪”為成語,指“采取激烈手段解決問題”,并關聯李白減肥的虛構故事。此說法缺乏可靠文獻支持,且與主流釋義矛盾,建議以權威古籍記載為準。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曹丕、白居易等原典。
《截肪》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截取脂肪”。它通常用來指代通過手術或其他方式去除身體過多的脂肪,以達到塑造和改善身材的目的。
《截肪》的部首是“扌”(手部偏旁),它表示與手相關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2劃。
《截肪》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截”取自于古漢語中的“截取”,意為“切去一部分”,常用于表示動作;“肪”指代脂肪。兩字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切除身體過多的脂肪。
《截肪》的繁體寫作「截脂肪」。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字形會有些許差異。《截肪》古時候的寫法為「截脂肪」。
1. 他通過截肪手術,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身材。
2. 别太擔心你的體重,可以選擇截肪來改善身材。
組詞:截取、脂肪
近義詞:減脂、瘦身
反義詞:堆肥、肥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