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肆義 ”。謂進言獻策,提出意見。《慎子》逸文:“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文選·陸機<演連珠>之二三》:“絶節高唱,非凡耳所悲;肆義芳訊,非庸聽所善。” 李善 注:“ 孔安國 《尚書傳》曰:‘肆,陳也。’” 南朝 宋 顔延之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肆議芳訊,大教克明。”
"肆議"為漢語複合詞,由"肆"與"議"構成。《漢語大詞典》将"肆"解作"放縱、恣意","議"指"議論、評說"。二字組合後多指不循常規、任意妄議的行為,常見于批評性語境。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含貶義,《後漢書·孔融傳》載"放肆狂言,妄議朝政"即為此意。現代漢語中詞義演變,可指代突破框架的讨論,《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界定為"不顧禮法約束的言論",但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書面語體。
構詞法層面,"肆"作為狀語修飾"議",構成偏正結構。同類型詞語有"妄議""私議"等,均強調議論行為的非正當性。需要注意與"肆意"區别,後者側重主觀意願的放縱,而"肆議"特指言論層面的逾矩。
參考來源:
“肆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肆議”指進言獻策、提出意見,強調在讨論中自由表達觀點。該詞亦寫作“肆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臣子或士人向君主獻策的行為。
肆
議
“肆議”融合了“充分表達”與“商議建議”的雙重含義,常見于古代政治或學術讨論場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慎子》《文選》等古籍原文。
跋來報往背鄉離井讒诟承教谌摯仇矛酢酨怠惡大亂颠撲不磨疊矩重規多肽豐施高香官屬河漘恒格後浪催前浪皇伯黃牒腳士角吻交查戟刺解牓機妙敬終慎始濟人利物救急輯治鈞聲肯定空枝勞動密集型呤呤美其名曰民品砰砰聲匹婦圃畦傾崎七首八腳群起效尤诎辱忍恥含羞軟顫濡須飒飁僧曹悚汗天筭鐵心鐵意通貫同裡危羸溫良恭儉讓文囿五餌霞腳小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