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嬝嬝”。1.輕盈纖美貌。 晉 左思 《吳都賦》:“藹藹翠幄,嫋嫋素6*女。” 南朝 梁武帝 《白紵辭》之二:“纖腰嫋嫋不任衣,嬌态獨立特為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一女子左抱小兒,右持鼗鼓,嬝嬝來。”
2.搖曳貌;飄動貌。《玉台新詠·古樂府<皚如山上雪>》:“竹竿何嫋嫋,魚尾何蓰蓰。” 南朝 宋 鮑照 《在江陵歎年傷老》詩:“翾翾燕弄風,嫋嫋柳垂道。” 唐 李白 《送蕭三十一之魯中》詩:“夫子如何涉江路,雲帆嫋嫋 金陵 去。” 宋 辛棄疾 《朝中措》詞:“籃輿嫋嫋破重岡,玉笛兩紅粧。”
3.吹拂貌。《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唐 劉長卿 《石梁湖有寄》詩:“瀟瀟清秋暮,嫋嫋涼風發。” 宋 蘇轼 《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 明 單本 《蕉帕記·尋春》:“聽幾派笙歌送,渺渺湖山嫋嫋風。”
4.缭繞貌。 宋 蘇轼 《浣溪沙》詞:“霧帳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 元 龍輔 《龍輔女紅馀志》卷上:“行處皆有光,亦不類闇夜,每至一處,煙嬝嬝繞惡少年頸。” 燕谷老人 《續孽海花》第四三回:“口中鼻中,如白雲出山,嫋嫋不絶。” ********* 《劍匣》:“那爐上注着嬝嬝的篆煙。”
5.形容香氣散發。 宋 蘇轼 《贈杜介》詩:“松風吹菵露,翠濕香嫋嫋。” 明 周履靖 《錦箋記·醉春》:“羅衣慣惹春風,暗覺花香嬝嬝。”
6.悠揚婉轉。 唐 張說 《東都酺宴詩五》:“入雲歌嫋嫋,向日妓叢叢。” 宋 蘇轼 《前赤壁賦》:“餘音嫋嫋,不絶如縷。” 清 洪昇 《長生殿·偷曲》:“隻聽得玉河流水韻幽清,猶似《霓裳》嫋嫋聲。” 秦牧 《花城·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銀光閃閃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餘音嬝嬝的洞箫。”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嫋嫋漢語 快速查詢。
“嫋嫋”是漢語中一個形容詞性疊詞,其核心意義圍繞“輕柔、纖細、婉轉”的意象展開,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釋義:
形容物體輕柔搖曳的姿态
多用于描述柳枝、煙霧、旗幟等事物隨風擺動的動态,如“炊煙嫋嫋”“垂柳嫋嫋”。此義項源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的注釋,強調物體在運動中呈現的柔美形态。
形容聲音悠揚婉轉,綿延不絕
常用于描繪音樂、歌聲或自然聲響的悠長韻味,如“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蘇轼《前赤壁賦》)。《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指出該用法在古典文學中多與“餘音”“歌聲”等詞搭配,體現聲音的延展性。
喻指女子體态輕盈柔美
如“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别》),通過具象化描寫突出人物舉止的優雅。此釋義參考了《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19年)中對“嫋”字引申義的解析,強調以物喻人的文學表達手法。
“嫋嫋”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輕柔、柔美、搖曳生姿的形态或意境。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嫋嫋”可寫作“袅袅”(異體字關系),本義指物體輕盈飄動的樣子。例如:
在文學作品中,“嫋嫋”常被用于營造柔美、婉約的意境:
“嫋嫋”通過視覺、聽覺的細膩描寫,傳遞出一種柔和、悠遠的意境,常見于詩詞和抒情散文中。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選擇與場景相符的搭配。
僾見忾聞瘢楞剝桡表裡閉卷冰激淩不作死就不會死岑峭巢傾卵破車口蛏條垂命踔厲奮發詞賦脆性蟺緒大鹽湖燈籠褲盯矃對唱方道彰返炤佛舍利根頭姑衍驕蹇借绯金娥警廷淨桶軍标卡兒水糠糟孔疚楞坎寮吏靈雛林茂龍女驢頭禖祝溥暢起寝衢尊忍古山巅設科繩床土锉申重仕途經濟手巧霜絮順信樹義俗物田毛王喬縣亭諧辭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