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送飯食的人。 唐 徐延壽 《人日剪綵》詩:“帖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 唐 李約 《城南訪裴氏昆季》詩:“田頭逢餉人,道君 南山 行。”
“饷人”是漢語中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從事軍糧運輸、物資供給的專職人員。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饷”本義為“饋食”,即運送食物,後引申為軍需物資的供應。在軍事語境中,“饷人”特指承擔軍隊後勤保障的役夫或官吏,例如《漢書·食貨志》中提到的“轉漕饷人”,即描述通過水路轉運糧草的後勤人員。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與軍事行動關聯。例如宋代《武經總要》記載:“凡行軍,必先擇饷人,通曉道路、計算糧秣”,強調其在戰争中的重要性。明清時期,“饷人”職能擴展至地方賦稅管理,如《大明會典》将“催科饷人”列為基層稅吏的别稱。
從構詞法分析,“饷”為會意字,從“食”從“向”,表“面向進食”的動作;“人”則明确執行主體,組合後形成專指後勤人員的複合名詞。現代方言研究中,客家話仍保留“饷人”指代宴席侍者的用法,印證其詞義的曆史延續性。
“饷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饷人”指送飯食的人,多用于描述古代田間勞作或特定場合中負責送餐的角色。例如唐代徐延壽《人日剪綵》詩提到“黏雞待饷人”,李約《城南訪裴氏昆季》中也有“田頭逢饷人”的描寫。
“饷”的送飯含義衍生出款待、供給飲食的用法,如《孟子》中“有童子以黍肉饷”。而“饷人”一詞多出現在田園詩或描述勞動場景的文獻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滬江線上詞典》()。
保宥崩拆變亂荜路藍縷弊屣赤甲池鏡持算丹峤雕刻疊發東畝訪冊放弛風汛戤銀甘冽桂台號子豪族阖家黃獅子隳懈賤表绛蠟箭金棘橿浸灰急張拒遂亢亢趷落孔席不暖苦根揆德料估淩侪陵陷魯連書沒漂民産秾豔辟陽之寵歉儉啓碇七戎色笑閃道栅壘神帛涉趣識文談字厮波溯風探業仙萱蕭寂孝幔子孝飨薢茩息交絕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