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直貌。 唐 韓愈 《送窮文》:“其名曰智窮,矯矯亢亢,惡圓喜方,羞為姦欺,不忍害傷。” 宋 王安石 《廣西轉運使屯田員外郎蘇君墓志銘》:“亢亢 蘇君 ,不圜其方,不晦其明,君子之剛。”
“亢亢”是一個疊詞形式的形容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剛直、正直的樣貌
源自古代文獻,如唐代韓愈《送窮文》中的“矯矯亢亢,惡圓喜方”,以及宋代王安石墓志銘中“亢亢蘇君”的用法,均形容性格剛正不阿、不隨波逐流(、)。
形容緊張、焦慮的情緒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情緒緊繃的狀态,例如:
單字“亢”的其他含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單字“亢”的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唐宋詩文。
《亢亢》是一個中文詞彙,其含義是指人或動物内心焦慮不安、緊張不舒展的狀态。這種狀态常常是因為壓力、憂慮或緊張引起的,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心情煩躁、神經緊張、思慮過度等。
《亢亢》這個詞的部首是“亠”和“亠”,共有4個筆畫。
《亢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這個詞來形容一種身心焦躁、内心不安的狀态。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亢亢」。
在古時候,人們對《亢亢》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古代字典《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是「丄丄」,表示一種緊張憋悶的狀态。
以下是一些使用《亢亢》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因為考試的壓力而感到亢亢不安。
2. 面對重要的會議,他的心情變得亢亢的。
3. 她一直很亢亢地等待着好消息。
一些和《亢亢》相關的組詞是:
1. 亢奮:形容興奮激動、情緒高漲的狀态。
2. 焦慮:形容内心不安、擔心憂慮的狀态。
3. 安靜:與亢亢相反,表示心情平靜、安甯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