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上防禦用的栅欄與土垣。《北史·楊津傳》:“ 津 以賊既乘勝,士衆勞疲,栅壘未安,不可拟敵,欲移軍入城,更圖後舉。”
“栅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栅壘(拼音:shān lěi)指軍事防禦中使用的栅欄與土垣,即用木、竹等材料搭建的屏障,結合土牆形成防禦工事。例如《北史·楊津傳》中記載:“栅壘未安,不可拟敵”,描述了古代戰争中防禦設施的部署。
部分資料(如)提到“栅壘”可比喻阻礙事物發展的障礙或界限,但這種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
“栅”字單獨使用時,既可指代普通栅欄(讀zhà),如“栅欄”“栅鎖”,也可在特定詞彙(如“栅壘”)中讀shān,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代戰例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北史》《陳書》等史書原文。
栅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用于防禦或将人或物隔開的一種構築物。它常常用于描述城牆、籬笆、圍欄等物體。
栅壘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木(左邊)和土(右邊)。它總共有12個筆畫。
栅壘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在古代,栅壘主要是為了防禦外敵的侵入,保護城市和居民的安全。
栅壘的繁體字為「柵壘」。
在古代,栅壘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它的舊字形為「欆」,木字旁在上方加上了一個點,表示構築物的上部分。
1. 城牆是古代人民防禦敵人的重要栅壘。
2. 農民用栅壘将牲畜圈起來,以保護它們免受外界的侵擾。
栅壘的一些相關組詞包括:城壘、籬笆、圍欄、栅欄等。
栅壘的一些近義詞有:屏障、欄杆、防護牆。
栅壘的一些反義詞有:開放、通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