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條寂靜。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然門庭蕭寂,居然有名士風流, 殷 不及 韓 。” 宋 林逋 《送範希文寺丞》詩:“林中蕭寂欵吾廬,亹亹猶欣接緒餘。” 清 方文 《泊池口吊吳次尾劉伯宗》詩:“江城蕭寂甚,每過必含辛。”
“蕭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jì,其核心含義為“蕭條寂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形容環境或氛圍冷清、空寂,帶有一種荒涼或落寞的意境。例如:“深秋的庭院一片蕭寂,隻有落葉沙沙作響。”。
引證與古籍例句
用法與特點
相關延伸
該詞與“蕭瑟”“寂寥”等詞義相近,但更強調環境與心境的雙重空寂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差異。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世說新語》及宋代詩詞集等文獻。
詞義:
“蕭寂”一詞是指寂靜、冷清、陰冷的意思,常常用來形容環境或氛圍的靜寂冷清。
部首和筆畫:
“蕭”字的部首是“艸”,總共有12畫;“寂”字的部首是“宀”,總共有11畫。
來源:
“蕭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楚辭·莊子·内篇·寓言》:“山無草,楚無蕭寂。”其中,“蕭寂”表示楚國沒有生氣、沒有草木茂盛的情景。
繁體:
“蕭寂”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蕭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些地方會将“蕭寂”寫作“蕭寂”,也會将“寂”寫作“冷”。
例句:
1. 整個村莊已經成為了一片蕭寂的死寂。
2. 冬天的夜晚,寂靜的森林更顯得蕭寂冷清。
組詞:
蕭寂+的:蕭寂的寒夜、蕭寂的山林。
近義詞:
冷清、肅穆、寂靜。
反義詞:
繁華、喧嚣、熱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