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送饭食的人。 唐 徐延寿 《人日剪綵》诗:“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餉人。” 唐 李约 《城南访裴氏昆季》诗:“田头逢餉人,道君 南山 行。”
“饷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饷人”指送饭食的人,多用于描述古代田间劳作或特定场合中负责送餐的角色。例如唐代徐延寿《人日剪綵》诗提到“黏鸡待饷人”,李约《城南访裴氏昆季》中也有“田头逢饷人”的描写。
“饷”的送饭含义衍生出款待、供给饮食的用法,如《孟子》中“有童子以黍肉饷”。而“饷人”一词多出现在田园诗或描述劳动场景的文献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古籍或文学研究。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沪江在线词典》()。
《饷人》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给付给人”。具体来说,饷人指的是支付工资、薪水或供给食物、供应品等给予别人。
《饷人》的部首是食(食物),由两个部首组成。部首食的笔画数为8,而部首人的笔画数为2。
《饷人》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由古代的汉字组成。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中养育、支付和供养他人的重要方式。
《饷人》的繁体字为餉人。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以《饷人》为例,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为食八人。这种写法是受到古代文字进化和发展的影响。
他每个月都会饷人一笔薪水用于支付员工工资。
组词:饷官(给付官员)、饷银(给付工薪)。
近义词:发给、支付、供应。
反义词:收入、索取、欠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