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量人的品德。《逸周書·官人》:“事阻者不夷……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此之謂揆德。”
《漢語大詞典》對“揆德」一詞的釋義為:通過觀察人的行為舉止來揣度其品德。該詞由「揆」與「德」複合構成。《說文解字·手部》釋「揆」為「度也」,即衡量、推測之意;「德」指人的道德品質,《論語·顔淵》有「君子之德風」的表述,強調德行如風影響他人。
古代文獻中,「揆德」常應用于人物品評領域,如《後漢書·郭泰傳》記載名士郭泰「善人倫,揆德量才」,指其擅長通過行為觀察來評判他人德性與才能。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也提及「揆德而用」的用人準則,強調以德行為選拔标準。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言色彩較濃的語境,如曆史研究或文學評論,指通過具體行為推斷人物品格的評價方法。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歸類為「行為倫理範疇詞彙」,突顯其道德評判功能。
“揆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揆德”由“揆”(kuí)和“德”(dé)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逸周書·官人》,其中提到通過行為特征判斷品德:
“事阻者不夷……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此之謂揆德。”
意為:行事受阻者可能缺乏平和,自私者可能不義,誇誇其談者可能無信,這些均屬“揆德”的評判标準。
古人将“揆德”作為識人方法之一,通過具體行為推斷内在品德。例如:
如今,“揆德”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對品德的衡量,如人物評價或道德分析。其核心思想與當代“以行為觀德”的理念相通。
注:部分示例參考了非權威來源(如),建議結合古籍原文(如《逸周書》)進一步考證。
疤瘢拜掃摽棄抄書傳禅獃子殚乏風波亭分茅列土幹名采譽咯碌宏暢惠育火離嘉量将信将疑健節盡醉句容器兩頭三面兩周鳢鮬靈棗嚨胡美麗梅派免債鵬海憑按辟質破家喪産牽誘挈從青年會青削青芷镕寫睿欵入計若明若昧三夫之對三四善工商湯山讴少年行生料十八灘灘地讨換陶運踏五花滕王閣序忘形之契萬全之策晚飔污種鄉邦校徽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