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象革制作的頭盔。 宋 範成大 《次韻平江韓子師侍郎見寄》:“蚺鼓揭天驚客坐,象鍪航海厭蠻琛。”自注:“南人以蚺蛇皮作腰鼓,響徹異常; 交趾 以象革為兜鍪,皆異事。”
“象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象鍪(xiàng móu)指用象革(大象皮革)制作的頭盔,主要用于古代軍事防護。該詞由“象”(大象)和“鍪”(頭盔)組合而成,強調材質的特殊性。
根據宋代範成大《次韻平江韓子師侍郎見寄》的記載,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區曾以象革制作兜鍪(即頭盔),被視為異域特色物品。這類頭盔可能因材質堅韌而具備較好的防禦功能,也可能用于彰顯身份或禮儀場合。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甲胄文化,可參考《宋史·兵志》或相關軍事史文獻。
《象鍪》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戰争中的盔甲。
《象鍪》的拆分部首是⻨(石)和鍋(鏵)。它一共由20個筆畫組成。
《象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古人為了保護自己在戰争中的生命安全,發明了各種防護用具,盔甲就是其中之一。古人在創造新詞時,通常會融入形象生動的描述,所以才有了《象鍪》這個詞。
《象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像鏤》。
《象鍪》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現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字形會有一定的變化。如果我們追溯到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發現《象鍪》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
1. 在古代戰争中,士兵頭戴《象鍪》,以保護自己的頭部免受傷害。
2. 他穿上厚重的《象鍪》,準備迎接敵人的進攻。
1. 盾鍪:指戰争中用來防護身體的盾牌和盔甲。
2. 鍪甲:指人體前胸部位的裝備,用來保護心髒等重要器官。
戰盔、鐵盔、頭盔
無相關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