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順從天命。《易·臨》:“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漢書·董仲舒傳》:“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宋書·孝武帝紀》:“皇家造 宋 ,日月重光,琁璣得序,五星順命,而戎車歲動,陳詩義闕。”《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 須達 應時順命。”
(2).服從命令。《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孔子家語·弟子行》:“有道順命,無道衡命,蓋 晏平仲 之行也。” 王肅 注:“君有道,則順從其命。”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所以洗濯民心,堅同符契,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明史·陳懷傳》:“ 瑋 等至,賊不順命。”
順命是漢語複合詞,由“順”(順從、遵循)與“命”(命令、天命)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服從命令或順應天命。具體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遵從指令
指接受并執行上級、權威或環境的指示要求。如《後漢書·宋弘傳》載“弘聞而順命”,體現對君主诏令的服從。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對規則、安排或職責的履行。
順應天命
在儒家哲學中,“命”常指天道或自然規律,“順命”即主動契合宇宙秩序。如《孟子·離婁上》言“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強調順應天命的必然性。
儒家倫理的實踐
孔子提出“畏天命”(《論語·季氏》),主張通過“知命”達到“順命”的境界,将外在約束轉化為内在道德自覺。
天人關系的體現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深化“順命”為“承天意以從事”,将天命與人事治理相聯結,成為傳統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
當代用法側重理性接納客觀現實,如“順命而為”指在認清形勢後采取務實行動,區别于消極的“聽天由命”,更強調主動調適的智慧。
參考文獻來源(基于權威典籍與辭書):
注:因古籍電子化版本多樣,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原文;現代辭書可通過出版社官網查詢權威釋義。
“順命”一詞在古籍和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遵循自然規律或天意,強調對宇宙秩序的順應。例如:
指聽從他人指令或社會規範,體現對權威的遵從。例如:
此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政治、軍事和哲學領域,現代則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讨論,如“順命者昌”等表達,強調順應時勢的重要性。
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漢書》《文心雕龍》等文獻。
挨肩疊足八會拔葵去織剝文布護嗤鼻愁多夜長措足單眼大稔大牲畜獨膽耳舍甘波供奉關漢卿瑰邁鬼市含啼花脣篁筍肩輿檢閲焦核角手解辯結茆唶惋鏡目計窮智極寄聲祭儀贶饋浪包摟利空爐炭滿目瘡痍鳴雁直木募兵慕尚懦靡潛閉遷變輕車簡從傾信窮薄琦珍缺心眼兒燒丹鍊汞適婚黍禾損己利物素秋唐舉天資卓越銅蟾僞媮霧塞小寶貝犧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