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emptible wretch;buffoon;clown;petty burglar] 比喻上竄下跳、猖狂搗亂而又微不足道的人
形容猖狂搗亂而沒有多大能耐的丑惡之徒。 艾青 《在浪尖上》詩:“誰有威信打倒誰,跳梁小丑顯神通。”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第一部十六:“在他看來, 管大甩子 和 潘漢五 都是一丘之貉,以裙帶當作上天梯,全是跳梁小丑,不會有什麼作為,不值一談。”
“跳梁小丑”是一個貶義成語,通常用于形容那些行為猖狂、喜歡搗亂,但實際能力有限、無法造成重大影響的卑鄙小人。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跳梁”(同“跳踉”,指上蹿下跳、搗亂)和“小丑”(卑鄙或微不足道的人)組成,字面意為“蹦跳的丑角”,比喻成不了氣候的破壞者。其核心是強調這類人看似鬧騰,實則無足輕重。
出處與典故
源自《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莊子以狸貓上蹿下跳卻最終落入陷阱為例,諷刺那些徒有虛張聲勢的人。宋代張景憲也曾用此詞形容邊境滋事的少數民族勢力,認為他們僅是“跳梁小丑”,難成威脅。
用法與示例
文化背景
成語中的“小丑”與中國傳統戲曲中的丑角形象相關,這類角色常以誇張滑稽的動作吸引注意,暗喻現實中的虛僞與裝腔作勢。
總結來看,“跳梁小丑”不僅描述行為特征,更隱含了對這類人本質的蔑視,強調其雖一時猖獗,卻注定失敗。如需查看更多典故或例句,來源中的完整内容。
跳梁小丑一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表演出格、招搖撞騙、做作炫耀的人。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像小丑一樣到處跳躍,表現出不尊重和不穩定的行為。他們經常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制造事端,無論是為了樂趣或者其他目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跳(足部)梁(樓部)小(小部),丑(丑部)。該詞共有9個筆畫。
來源:《跳梁小丑》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中,用來形容一個表演者表現出誇張和滑稽行為的形象。
繁體:跳樑小丑
古時候漢字寫法:跳梁小醜
例句:他一直表現得像個跳梁小丑,不停地嘗試引起他人的注意。
組詞:跳舞、梁木、小丑演員
近義詞:滑稽可笑的人、嬉皮笑臉的人
反義詞:穩重的人、認真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