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刻畫其形象。《文選·張協<七命>》:“皆象刻於百工,兆發乎靈蔡。” 李善 注:“《尚書》曰:‘ 高宗 夢得 説 ,使百工營求諸野,乃審象旁求於天下。’ 孔安國 曰:‘審所夢之人,刻其形象也。’”
“象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古典文獻淵源,同時在現代語境中也有引申用法,具體解釋如下:
“象刻”指通過雕刻或刻畫的方式呈現具體形象,強調對事物形态的細緻描繪。其中“象”指形象、形狀,“刻”指雕刻或刻畫,合起來表示以精細手法還原事物本貌。
古典文獻
最早見于《文選·張協〈七命〉》:“皆象刻於百工,兆發乎靈蔡。”李善注引《尚書》記載,商王武丁命工匠根據夢中形象雕刻傅說的相貌,以此尋人。
此處“象刻”特指通過工匠技藝具象化抽象形象。
現代用法
演變為成語,形容文學、藝術創作中對人物或場景的逼真刻畫,例如形容演員生動塑造角色,或文字描寫栩栩如生。
藝術領域
田岷在劇中将“婆婆”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被觀衆稱為“hold媽”()。
《七十二家房客》中“369”角色通過象刻手法,展現了一個刁詐警察的形象()。
文學描寫
可用于形容文字對細節的精準描繪,如“象刻山水之形,盡顯自然神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引用,可參考《七命》原文及《尚書》相關注釋。
《象刻》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對象或形狀刻畫。該詞常用來描述用刀、筆等工具将事物的形狀或特征刻畫出來的行為或結果。
《象刻》這個詞由部首組成:⺍(犬字旁)和⼿(手字旁)。其中⺍(犬字旁)表示“犬”,而⼿(手字旁)表示“手”。整個詞共有9個筆畫。
《象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書時期。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石刻、木刻等方式将事物的特征或形狀刻畫出來,以傳達信息或紀念重要事件。隨着時間的推移,該詞逐漸形成并流傳至今。
《象刻》的繁體字為「象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象刻》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書寫方式為「⺍上⼿下」。
1. 他用精湛的技藝将那幅山水畫中的瀑布、樹木等物象刻得栩栩如生。
2. 這座古城保存完好,上面的石碑上刻滿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詩句和字畫象刻。
1. 象形刻:指将事物以象形字的形式刻畫出來。
2. 刻畫:指根據事物的特征或形狀進行描繪或刻畫。
3. 形狀:指事物的外形或輪廓。
4. 特征:指事物的獨特性或與其他事物不同的屬性。
1. 描繪:指用文字、繪畫等手段對事物進行詳細地記錄或描述。
2. 表現:指通過言語、行為、形象等方式展示事物的特征或性質。
1. 模糊:指事物的形狀、特征等無法清晰或準确地表達或刻畫。
2. 不動:指事物在一段時間内沒有任何變化或動作,無法進行形狀的刻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