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利。《漢書·匈奴傳贊》:“至單于 鹹 棄其愛子,昧利不顧。” 顔師古 注:“昧,貪也。”《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三年》:“南軍得時,勿昧利以取後悔。”
"昧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文言文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指因貪圖私利而違背道義或良知,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指昏暗、不明事理,引申為隱藏、蒙蔽或違背(良心、道義)。《說文解字》釋為"昧,闇也",強調心智或道德上的蒙蔽狀态。
指利益、好處,此處特指不正當的私利。
意為因貪求私利而昧着良心行事,即"見利忘義"。《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貪利;圖利"(詳見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7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614頁)。
強調因利益驅動而主動背棄道德準則,如《古代漢語詞典》例證:"昧利忘義,非君子所為"(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1023頁)。
多描述為獲取利益采取欺詐、隱瞞等不端手段,如《辭源》釋例:"昧利營私,終緻敗露"(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2871頁)。
現多見于成語"拾金不昧"的反向表達(即"拾金昧利"),或法律文書中的"昧利欺詐"等固定搭配。
詞彙 | 語義側重 | 道德程度 |
---|---|---|
昧利 | 強調良心蒙蔽 | 強烈貶義 |
貪利 | 側重欲望驅使 | 貶義 |
圖利 | 中性或貶義(依語境) | 可中性 |
《後漢書·循吏傳》載:"刺史昧利侵民,百姓怨嗟",此處直斥官員為私利侵害百姓,凸顯該詞的道德譴責力度(參見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76)。
權威提示: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辭源》等工具書,建議進一步查閱原書獲取完整例證。
“昧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èi lì,其核心含義為貪利,即因短視或私欲過度追求利益,常帶有負面評價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核心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資治通鑒》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百層薄栌北渚變色之言必需品不整才秀人微産母痨谌母稠林大觀躭好典總短兵接戰蕃殖附民蝠蛇梗咽鹳鶴黑龌紅海火行鹘兀奸敝稼事旌别旌奬髻丫均布考問浪言黎黑陵谷淩雜落定貌寝門刺牧民内心裡驽箭離弦青鲂青圻清殄去就之分人戶人黎三術舍人耍大牌説中俗吏停滞不前頭由芚愚卧冰求鯉鮮醒小耳朵消盡洗淨熙來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