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庠的意思、儒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庠的解釋

指古代的官立學校。 唐 韓愈 孟郊 《納涼聯句》:“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儒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辦的儒學教育機構,特指地方設立的府、州、縣學。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與性質

    儒庠是元、明、清時期對地方官辦儒學學校的專稱。它區别于中央的國子監(太學),是地方政府設立的、以教授儒家經典、培養科舉人才和推行教化為主要目标的官方教育場所。府一級的稱“府儒庠”,州一級的稱“州儒庠”,縣一級的稱“縣儒庠”。《漢語大詞典》将其明确解釋為“元明清時府、州、縣的官辦學校”。

  2. 詞源與構成

    • 儒:指儒家、儒學,代表其教授的内容是以孔子學說為核心的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等)及其倫理道德規範。
    • 庠(xiáng):本義是古代的地方學校名稱,起源于夏商周時期(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後世成為學校的泛稱或雅稱。《說文解字》釋“庠”為“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可見其曆史悠久,與教育、養老禮儀相關。因此,“儒庠”即“教授儒學的學校”。
  3. 曆史功能與地位

    儒庠是國家教育體系和科舉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 教學中心:生員(秀才)在此學習儒家經典、八股文寫作等,為參加鄉試(考舉人)做準備。
    • 管理機構:負責管理本地的生員,組織歲考、科考等。
    • 祭祀場所:通常設有孔廟(文廟),是舉行祭孔大典等官方禮儀活動的地方。
    • 教化基地:承擔着在地方社會宣揚儒家倫理、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其作為地方官學的地位,在《辭源》等工具書中均有明确記載。
  4. 文化意義

    “儒庠”一詞承載着中國古代尊師重教、以儒術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理念。它是地方文化教育水平的象征,也是士子(讀書人)進身仕途的起點,體現了儒家“學而優則仕”的理想。其名稱本身即彰顯了儒家思想在古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儒庠”是古代漢語詞彙,指代官立學校,主要與儒家教育體系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儒庠”由“儒”和“庠”二字組成:


二、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與孟郊的《納涼聯句》:“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搉。”
此句描述士人在官學中自由研習經典的情景,印證了“儒庠”作為官方教育機構的性質。


三、相關背景

  1. 功能:教授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培養官員後備人才。
  2. 地位:屬于官學體系,與“庠序”(泛指地方學校)相比更具權威性。
  3. 演變:隨着科舉制度發展,儒庠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依托機構。

四、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飽和溶液爆騰貝葉偈波瀾壯闊襜襦成眠臣民癡伯子出閤鹑衣鷇食茨藿砥刃驐鷄朵子法蘭西内戰風岚佛場捬心丐戶共識弓足汗帨橫針豎線狠酒護邊悔恚階寵稽禮精搖卷須絶倫超羣絶幕老實巴交禮谒籠制名牒木鸢内壤逆取順守女職偏閏品頭評足前仆後踣七地騎羊執穗阙殆埽緷上來上資水砻淑雅疏佚誦玩碎嘴子肅厲所央渟淵圖惟嗢咿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