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的官立學校。 唐 韓愈 孟郊 《納涼聯句》:“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搉。”
“儒庠”是古代漢語詞彙,指代官立學校,主要與儒家教育體系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儒庠”由“儒”和“庠”二字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與孟郊的《納涼聯句》:“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搉。”
此句描述士人在官學中自由研習經典的情景,印證了“儒庠”作為官方教育機構的性質。
《儒庠》是一個漢字詞彙,它以儒家文化為基礎,指代儒家學校或書院。
根據漢字拆分規則,儒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庠字的部首是廣字旁。
儒庠的筆畫分别為:儒(9畫)和庠(10畫)。
《儒庠》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朝,用來描述儒家學校或書院。
繁體字“儒庠”中的庠字為「廠」。
在古代,儒庠的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規定,因為漢字書寫經曆了多次演變。不過,一種常見的古時候寫法是:“儒庠”中的庠字為「廠」。
1. 這個城市有一所曆史悠久的儒庠,培育了許多優秀的學子。
2. 在儒庠裡,學生們不僅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得到了德育的培養。
3. 儒庠是傳承儒學的重要場所,為培養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組詞:儒家、庠序、書院
近義詞:書院、學府、學宮
反義詞:儒家與道家、庠與廟堂、書院與商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