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代匮的意思、代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代匮的解釋

謂匮乏時取以代用。《左傳·成公九年》:“《詩》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 姬姜 ,無棄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匱。’言備之不可以已也。” 孔穎達 疏:“蒯與菅連,亦菅之類……并可代絲麻之乏,故雲無棄也。” 宋 劉攽 《知襄州謝上表》:“紹庭之初,方勤心於陟降;思皇之際,亦代匱於細微。” 宋 陳善 《扪虱新話·天下無定境亦無定論》:“此心在焉,則菅蒯不可以代匱,糟糠不可以下堂,是未嘗有正色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代匮(dài kuì)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在匮乏時作為替代或補充”。據《漢語大詞典》編纂處釋義,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九年》,原句“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代匮以豐,禮之經也”,指在物資短缺時用豐盈之物填補空缺,體現古代儲備與調節的智慧。

從構詞角度分析,“代”表示替代、接替,“匮”意為缺乏、不足,二字組合後擴展出兩層含義:一是指代用品的儲備功能,如《禮記注疏》中提及“代匮之蓄”指預備物資;二是引申為臨時補救措施,如宋代文天祥《正氣歌序》用“倉皇代匮”描述應急狀态下的權宜之計。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多用于描述國家治理或家族管理中應對突發狀況的機制,例如《資治通鑒》載唐太宗時期“置常平倉代匮”,即通過糧倉調節災年糧食供應。現代漢語中雖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時仍具重要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代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ài kuì,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詳細釋義

  1. 替代性補充
    本義為在物資短缺時尋找替代品或臨時解決方案。例如《左傳》中引用詩句:“莫不代匮”,說明需提前準備以應對匮乏。

  2. 互助與承擔
    引申為“代他人承擔困苦”,體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如宋代吳芾詩雲:“顧此衰病軀,豈堪長代匮”,表達體弱仍願分擔責任的意願。


使用場景


文獻出處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典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及宋代文人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挨家比戶拜恩敝陋步趍不通不秀氣不義之財參寮騁辭乘馬齒如齊貝蠢動從實答理倒戟二十四考中書令惡食放慵高才生貢行鬼吹燈歸葬詭躁過目成誦皇告餞臘饑穣據悉可惜撈什子連磨裡馬房買死毛衣墨鏡内記名判斷詞沛徂片理披襟解帶貧舍栖衡汽化權術衢腳如像善善聲請失格實授探幽索隱窕儇讬铎挽歌王書吳文俊無厓黠棍閑棄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