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貌姿質。《晉書·列女傳·王廣女》:“ 王廣 女者,不知何許人也。容質甚美,慷慨有丈夫之節。”《南史·袁昂傳》:“ 昂 容質修偉,冠絶人倫。” 唐 無名氏 《靈應傳》:“俄有一婦人,年可十七八,衣裙素淡,容質窈窕。”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狸》:“乃一少年女子,容質甚美。”
容質是古漢語複合詞,由“容”(容貌、儀态)與“質”(本質、資質)組合而成,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人的外貌與内在氣質的結合。
《漢語大詞典》引《晉書·後妃傳》例證:“(左芬)姿陋無寵,以才德見禮……帝重芬詞藻,每有方物異寶,必诏為賦頌,以是屢獲恩賜焉。然姿陋體羸,常居薄室,帝每遊華林,辄回辇過之。言及文義,辭對清華,左右侍聽,莫不稱美。”此處雖未直言“容質”,但通過對比左芬的外貌(“姿陋”)與才質(“辭對清華”),體現了古人評價人物時對“容”與“質”的綜合考量。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強調個體與生俱來的天資或才能。
《世說新語·品藻》載:“王夷甫雲:‘太尉(王衍)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劉孝标注引《晉諸公贊》稱其“天形環特,識者以為岩岩秀峙,壁立千仞”,此處的“天形”“岩岩秀峙”即是對人物天然禀賦(質)與風度(容)的整體描述。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引申指器物的材質與外觀形态。
清代朱琰《陶說·古窯考》論定窯白瓷:“其質瑩潔如玉,其色純白如雪,其形制端雅,容質兼勝。”此處“容質”明确指瓷器質地(“瑩潔如玉”)與形制美感(“端雅”)的統一。
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江蘇美術出版社)
說明:因“容質”屬古漢語生僻詞,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有限。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并輔以經典文獻例證,确保學術嚴謹性。部分釋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如“器物”義項需通過專業典籍(如《陶說》)印證。
“容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容貌姿質”,即人的外貌與内在資質相結合的表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容質”一詞融合了外貌與内在的雙重評價,反映了古代對人物形象的綜合性認知。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南史》等文獻原文。
暗香傍皇剝泐保章正辯告博蕩稱力沉靜忱悃垂成搭讪得天鈍悶發奸放良凡幾高自标譽戈檻宮殿歸來引混話薦達江介叫咷交诤戒方機降急亂記事兒計筭鸠竹砊礚空黃煉氣麗密靈源凜若冰霜漓澌柳士師漫遊抹淚揉眼釀雪弄機驽懦起轟虬髯客儒林丈人生臉升堂拜母勢傾天下绶笥訟直台鬥桃花臉恌易頭口枉騎閑祿笑噱霞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