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三省的意思、十三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三省的解釋

明 代,全國除直屬京師的南北兩 直隸 外,共分十三省。後用以代指全國。《陝北民歌選·藍花花》:“五谷子,田苗子,數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數上 藍花花 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三省”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曆史沿革

“十三省”是中國明代行政區劃的核心概念,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十三個省級行政單位。其名稱源于明初對前元行中書省的改制,後逐漸定型為全國主體行政框架,是理解明清政治地理的關鍵詞。


一、核心定義與曆史背景

明代廢除元代行中書省後,設立“承宣布政使司”作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民間習稱“省”。洪武九年(1376年)至永樂年間,全國劃分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統稱“十三省”:


二、行政職能與文化影響

  1. 行政層級

    每省設布政使(行政)、按察使(司法)、都指揮使(軍事)三司,分權制衡,直屬中央。

    來源:《明史·職官志》

  2. 地理範圍

    涵蓋漢地核心區域,與邊疆都司、衛所制度并行,形成“内地—邊疆”二元管理體系。

    來源:《中國曆史地圖集·明代卷》

  3. 文化符號

    明清文學中常以“十三省”代指全國疆域,如《紅樓夢》“凡天下十三省所轄之地”的表述,凸顯其文化象征意義。

    來源:《紅樓夢》第五回脂評本


三、現代意義與學術考辨

“十三省”作為曆史地理概念,需注意兩點:


權威參考資料

  1. 《明史·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譚其骧主編《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3. 《中國曆史大辭典·曆史地理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4. 顧颉剛《中國疆域沿革史》(商務印書館,2015年重印)
  5. 中國國家地理網《明代行政區劃變遷考》專題(www.dili360.com)

(注:因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推薦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現代來源附官網路徑供延伸閱讀。)

網絡擴展解釋

“十三省”是明代行政區劃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及演變如下:

  1. 基本含義
    明代将全國劃分為13個省級行政區,即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這些省份與直屬中央的南北兩直隸(北直隸包括今北京、天津等地,南直隸包括今江蘇、安徽、上海)共同構成明代疆域管理體系。

  2. 代指全國
    隨着曆史發展,“十三省”逐漸成為全國的代稱。例如陝北民歌《藍花花》中“一十三省的女兒,數上藍花花好”,即以“十三省”泛指全國,強調藍花花的美貌無與倫比。

  3. 曆史背景
    明代初期沿襲元代行省制,後經調整形成十三省,這一劃分奠定了中國現代省級行政區的基礎。至清代演變為“十八省”,但“十三省”仍作為文化符號保留在文學和民間表達中。

其他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拜伏擺手奔投别財異居慚愧蟬啼吹制春秋辏遇村井埭程大謬不然德聲鼎力扶持頂期封圻豐養幹鑒高翚宮腰孤歌估校害群宏材大略懷蓄緩留忽地慧豔虎咽狼餐甲令匠者儉吝加食戒規戒寒劫剽進棹雞纖譏摘眉頭不伸腼顔人世鳴鵲命濁謙光遷序傾诐诠才末學熔體柔需善人能受盡言神閟屍蟲侍投豎子斯大林絲紛栉比條憲頑礦汙種獻納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