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正色。常指僧衣的顔色。 唐 劉禹錫 《佛衣銘》:“壞色之衣,道不在茲。”《翻譯名義集·沙門服相》:“律有三種壞色:青、黑、木蘭。青謂銅青,黑謂雜泥,木蘭即樹皮也。” 元 張昱 《慧具庵自泺東回》詩:“ 慧師 新自上京回,壞色袈裟染刼灰。”參見“ 壞衣 ”。
“壞色”是佛教術語,特指僧衣所用的非正色,體現僧人簡樸、謙卑的修行态度。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來源
源自佛經對僧服的規定,最初指三種禁用正色後的染色方式(青、黑、木蘭)。例如《翻譯名義集》提到:“青謂銅青,黑謂雜泥,木蘭即樹皮”,即用天然材料染成不鮮豔的色調。
宗教内涵
壞色衣(袈裟)象征摒棄世俗浮華,唐劉禹錫在《佛衣銘》中寫道:“壞色之衣,道不在茲”,強調修行者以樸素衣着明志。元代張昱的詩句“壞色袈裟染劫灰”也印證了這一傳統。
顔色範圍
主要包括青(近似銅鏽的灰青)、黑(混有泥土的暗色)、木蘭(樹皮染的褐黃)三種,均非傳統正色(如朱紅、明黃等),避免因色彩引發貪念。
擴展知識
佛教戒律要求僧衣需用“壞色”布料,且需以碎布拼綴(百衲衣),進一步體現無我觀念。現代南傳佛教仍保留此傳統,漢傳佛教袈裟則以紅、黃為主,但色調偏暗沉,延續“壞色”精神。
《壞色》一詞意指品德敗壞、行為不端的表現。它由“壞”和“色”兩個字組成,表示不良的品質或行為所呈現出的色彩。
“壞色”一詞的部首拆分為“⼟”和“⻏”,其中“⼟”位于左側,表示土地;“⻏”位于右側,表示行走。該詞總共有8個筆畫。
《壞色》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漢語,是對人的品質和行為進行評價和描述的詞彙。它既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的品德敗壞,也可以用來形容社會的不良現象。
《壞色》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壞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壞色」古時寫作「壞色」,其中的“壞”字由土(⼟)和士(㐅)兩個部首組成。
1. 他的言行舉止顯示出明顯的壞色。 2. 這部電影展現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壞色。
1. 壞人:指品德惡劣、行為不端的人。 2. 壞事:指不良行為或事件。 3. 壞處:指帶來不好或負面影響的事物或行為。
1. 邪惡:指具有惡劣品質或行為的人或事物。 2. 堕落:指從正道或高尚行為轉向不正常或低俗的情況。
善良:指具有良好品質或行為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