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煞有介事的意思、象煞有介事的詳細解釋
象煞有介事的解釋
指裝模作樣,活像真有那麼一回事似的。
詞語分解
- 介事的解釋 這事;此事。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三:“隻是 蔣冰如 那樣象煞有介事,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他看不慣。” 張英 《老年突擊隊》:“起初他聽了很不入耳,後來日子一長也無介事。”
網絡擴展解釋
“象煞有介事”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裝模作樣、故作姿态,仿佛真有其事的樣子。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裝得煞有介事”,指人刻意表現出嚴肅認真的态度,但實際上并無實質内容,常用于諷刺小題大做或故作姿态的行為。
- 近義詞包括“像煞有介事”“裝模作樣”等,反義詞則較少明确提及。
2.寫法與讀音
- 存在兩種常見寫法:“象煞有介事”(xiàng shà yǒu jiè shì)和“像煞有介事”(xiàng shà yǒu jiè shì),兩者含義相同,均為方言演變而來。
- 部分文獻也簡化為“煞有介事”(shà yǒu jiè shì),但用法和含義一緻。
3.出處與例句
- 最早見于茅盾《子夜》:“屠維嶽的法寶就是說大話,象煞有介事,滿嘴的有辦法,有把握!”。
- 魯迅在《二心集》中也曾使用類似表達,如“将‘裸體遊行’說得像煞有介事”。
4.用法提示
-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含貶義,強調行為與實際不符的虛僞性。
- 例句:“他煞有介事地分析問題,卻連基本數據都沒核對。”
5.延伸說明
- 該成語源自江浙方言,後逐漸成為通用詞彙,反映了漢語中通過誇張比喻表達諷刺的語言特點。
- 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權威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象煞有介事》的意思
《象煞有介事》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或者事情處理得十分認真、細緻、周到,仿佛隨時都有危險來臨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象煞有介事》的拆分部首是“⺮”(竹)和“⺁”(肉),它的筆畫數是12畫。
來源和繁體字
《象煞有介事》最早出自明代楊慎《世說新語·談誤》一文:“孔文舉箸轉樽,董文舉樽轉箸。鄭剛才東遊,欲見陸炱道志。炱夜泊百獸之署,炱為長吏,服文安之法,乃實封住船上之客,兔腰,豎爰,肥者唯飲,瘦者盡食,如是者三般有人,竟稱《象煞有介事》。” 後來這句話被用作成語。
繁體字為《像煞有介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有人将《象煞有介事》的字寫作“像煞有介事”,但現代常用的是“象煞有介事”的寫法。
例句
他在準備演講的時候,非常認真,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象煞有介事。
組詞
象樣、煞風景、介紹、事情
近義詞
小心翼翼、一絲不苟
反義詞
隨意應付、不在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