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國。《國語·周語下》:“ 周 固羸國也。” 韋昭 注:“言 周 固已為羸病之國。”
“羸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éi guó,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國家衰弱、實力不足或處于困境的狀态。其中“羸”意為瘦弱、虛弱,“國”指國家,合起來形容國力衰退、缺乏強盛的基礎。
最早見于《國語·周語下》:“周固羸國也。” 韋昭注:“言周固已為羸病之國。” 此句以周朝為例,說明其國力衰微的境況。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描述國家因内憂外患導緻的虛弱狀态。例如:“戰國時期,小國常被視為羸國,難以抵禦強鄰侵擾。”
“羸”字本身也可單獨使用,如“羸弱”“羸瘦”,均與虛弱、疲敝相關。需注意與形近字“赢”(yíng,意為勝利)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國語》或相關曆史典籍。
《羸國》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代一個勢力衰弱、國力不強大的國家。通常用來形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衰退。
《羸國》的部首是羊(綿羊)、大(大塊的東西),其拆分部首是羊+大。
根據筆畫順序,它總共有12畫。
《羸國》是現代漢語詞彙,出自晉朝文學家嵇康的《與陸義宗書》:“君欲羸國,純用此資。”繁體字為「羸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羸國」的寫法稍有變化。其中「羸」字的古代寫法包括「纍」、「類」和「厤」等,「國」字的古代寫法包括「國」和「固」等。
1. 這個國家因為内部紛争,淪為一個羸國。
2.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來防止國家變成一個羸國。
組詞: 羸國家、羸國外交、羸國政府。
近義詞: 衰敗國家、衰退國家、衰弱國家。
反義詞: 強國、富裕國家、強盛國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