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號愬 ”。哭訴。《新唐書·儒學傳下·禇無量》:“廬墓左,鹿犯所植松柏, 無量 號訴曰:‘山林不乏,忍犯吾塋樹耶?’自是羣鹿馴擾,不復棖觸, 無量 為終身不禦其肉。” 宋 範仲淹 《範公墓志銘》:“ 延安 吏民百數,詣闕號訴,謂城當陷而存,民将殞而生,皆公之力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戶部·江南白糧》:“小民敢與内臣抗乎,雖有號訴,九重萬裡,曾無為之上聞者,乞勅各部改正舊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鸮鳥》:“有 山西 二商,迎門號愬,蓋有健騾四頭,俱被搶掠,道遠失業,不能歸,哀求諸公為緩頰也。”
“號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ào sù,其核心含義為哭訴()。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結構分析
《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
記載褚無量在墓旁守孝時,因鹿群破壞松柏而哭訴:“山林不乏,忍犯吾塋樹耶?”(、)。
範仲淹《範公墓志銘》
描述延安吏民集體向朝廷哭訴,感念官員功績(、)。
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新唐書》《野獲編補遺》等文獻(來源綜合多個網頁)。
《號訴》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哭喊、號啕大哭。
《號訴》的拆分部首是口,筆畫數為15劃。
《號訴》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南史·吳傳》。它是由“號”和“訴”這兩個字組成的,表達了人們因悲傷、痛苦而哭喊、發出號聲并陳述訴說。
《號訴》的繁體字為號訴。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號訴》有着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古字體寫法是「號訴」。
1. 他痛哭起來,號訴着自己的遭遇。
2. 在喪禮上,親友們紛紛號訴,悲傷萬分。
號啕大哭、哭訴、聲淚俱下、痛哭流涕
哀號、痛哭、痛哭流涕、大哭
歡笑、喜笑顔開、笑逐顔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