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駁的意思、考駁的詳細解釋
考駁的解釋
審查駁正。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林·翰林權重》:“又命翰林、編修……正字等官,攷駁諸司奏啟以聞。”
審查駁正。《明史·太祖紀二》:“命翰林春坊官考駁諸司章奏。”
詞語分解
- 考的解釋 考 ǎ 試驗,測驗:考試。考查。 檢查,查核:考察。考勤。稽考。考核。 推求,研究:考古。考據。考訂。考證。 老,年紀大:壽考。 原指父親,後多指已死的父親:先考。如喪考妣。 擊,敲:“而陋者乃以斧斤
- 駁的解釋 駁 (駁) ó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旁人的意見:批駁。駁斥。駁倒(僶 )。反駁。駁論。駁議。 顔色不純夾雜着别的顔色:斑駁。駁雜。 大批貨物用船分載轉運:駁運。駁船(轉運用的小船。亦作“撥船”)。
專業解析
“考駁”是一個相對少見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含義側重于考證、辨析并加以駁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考駁”由“考”與“駁”二字複合而成。
- 考: 本義為“老”,引申為探究、查核、研究。《說文解字》:“考,老也。”段玉裁注:“凡言壽考者,此字之本義也。引申之為成也。” 在“考駁”中取其查核、考證之意。
- 駁: 本義為“馬色不純”,引申為辯駁、否定、指出錯誤。《說文解字》:“駁,馬色不純。從馬,爻聲。” 在“考駁”中取其辯駁、批駁、糾正之意。
- 合義: 指對事物、言論、典籍等進行深入查考、辨析,并對其中的錯誤或不實之處進行辯駁、糾正。其過程強調既考證其源流真僞,又辨析其是非曲直并加以匡正。
二、具體用法與語境:
- 學術研究: 指對前人著述、曆史記載、文獻資料等進行嚴謹的考證,并對其中的謬誤提出質疑和辯駁。這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方法。
- 古籍用例參考: 宋代朱熹《朱子語類》中雖未直接出現“考駁”一詞,但其治學精神強調“格物緻知”、“窮理盡性”,包含了大量考辨駁正的内容,體現了“考駁”的精神。後世學者在整理、注釋古籍時常用此法。
- 來源: 《朱子語類》(代表宋代理學考辨傳統)
- 曆史編纂: 在史書編纂或曆史考證中,指對不同的史料記載進行對比、核實,辨别真僞,并對錯誤的記載進行批駁和訂正。
- 古籍用例參考: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的編撰過程中,其助手劉恕、劉攽、範祖禹等人做了大量考異工作,其《資治通鑒考異》即是“考駁”史料的典範,詳細記錄了史料取舍和駁正謬誤的理由。
- 來源: 《資治通鑒考異》 (體現史書編纂中的考駁實踐)
- 公文案牍: 在古代官方文書中,可能指對案件、文書等進行複核審查,并對其中的疑點或錯誤進行駁斥、要求改正。
- 古籍用例參考: 雖較少見直接用例,但清代官場文書如《清實錄》、《欽定大清會典》中記載的刑部、都察院複核案件、駁正地方錯判的程式,其精神實質包含“考駁”。
- 來源: 清代司法複核制度 (體現官方文書中的考駁精神)
三、近義詞辨析:
- 考辨: 強調考證和辨别真僞,側重點在“辨”,不一定包含明确的“駁斥”動作。
- 考訂: 強調考證并加以修訂、校訂,側重點在“訂正”。
- 駁正: 強調指出錯誤并加以糾正,側重點在“正”,其“考證”過程可能隱含但非核心。
- 考駁: 同時包含“考”(考證)和“駁”(辯駁、糾正)兩個核心動作,強調在考證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批駁和匡正。
“考駁”是一個體現嚴謹治學精神和求真态度的文言詞彙,意指通過深入細緻的考證、辨析,對研究對象(如文獻、史實、言論、案件等)中的錯誤或不實之處進行批駁和糾正。它常見于古籍整理、曆史研究、學術論辯及古代司法複核等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
“考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kǎo bó
- 注音:ㄎㄠˇ ㄅㄛˊ
- 含義:指“審查駁正”,即對文書、奏章等内容進行審核并修正錯誤或不合理之處。
出處與例句
-
明代文獻:
- 沈德符《野獲編·詞林·翰林權重》提到:“命翰林、編修……正字等官,攷駁諸司奏啟以聞。”
- 《明史·太祖紀二》記載:“命翰林春坊官考駁諸司章奏。”
(均體現其用于官方文書審核的職能)
-
詞性:動詞,多用于古代公文或正式場合的審查流程。
補充說明
- 近義詞:審核、批駁(具體未明确列出,需結合語境)。
- 現代使用:該詞現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野獲編》《明史》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靉靉白棘邦賦邊疆兵尉避正堂慘惕羼補斥放丑問從徵錯認但歌啖養調查坻場犢鼻騧發明家放風風笈邯鄲重步合絡黃馬褂獲悉活字版蹇薄薦陳僵木監制交靈椒锳齎貸積重不返聚骨扇嗑口匡複欄榥牢狴勒令鹿粝盧獵緑拗兒帽帬袤遠拿印把兒噴濺愆滞鬐刺窮漢煽搖折意實效搠立縧脫托跋突梯王孫草萬事大吉缬缬西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