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镂之戈。亦為戈的美稱。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橫琱戈而對霸主,執金鼓而問賊臣。” 宋 陸遊 《書事》詩:“自笑書生無寸效,十年枉是枕琱戈。” 清 陳夢雷 《贈秘書覺道弘》詩:“露布降封豕,琱戈掃孽鲸。”
“琱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琱戈(拼音:diāo gē)指刻镂紋飾的戈,也可作為戈的美稱。其中:
象征意義
琱戈多用于詩文,既指實際兵器,也借代戰争或武力。例如:
裝飾功能
琱戈可能用于禮儀或儀仗,因其雕刻精美,兼具實用與觀賞性()。
“琱戈”是雕刻紋飾的戈,既為兵器,亦作禮器,多見于詩文以增強畫面感。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既可指實物,也可象征武力或戰争。
琱戈是一個表示“音樂”的詞語。它通常指的是古代樂器或者指揮音樂的手勢。在中國古代音樂中,琱戈是一種用錦緞包裹的樂器,形狀類似于現代的指揮棒。
琱(yóu)的部首是王字旁,總筆畫數為13。
戈(gē)的部首是戈字旁,總筆畫數為8。
琱戈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夏官司樂》中,被用作樂器名稱,形狀長約30寸左右,由細木杆制成,兩端包裹着彩綢。在古代宴會和儀式中,樂師手持琱戈指揮音樂,表達出一種莊重而美妙的氛圍。
琱戈的繁體字為瓞戈。
在古代,琱戈的漢字寫法有時會将“戈”字寫作“歌”,但這種寫法已經逐漸淘汰,現在多采用“戈”字寫法。
1. 他手持着琱戈,指揮着整個樂隊奏出了激動人心的音樂。
2. 她用優美的琱戈動作指揮着合唱團,樂聲在禮堂中回蕩。
3. 小提琴演奏家的手指在琱戈上輕輕滑過,奏出令人陶醉的音樂。
琱戈作為一個具體的樂器名詞,通常不會與其他詞語組合在一起。
指揮棒、指揮杖、指揮器
沉默、安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