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未嘗論評人物之優劣,不喜訶譴人交之好惡。” 清 顧炎武 《子德李子聞餘在難特走燕中告急諸友人複馳至濟南省視于其行也作詩贈之》:“橐饘勤問遺,寝息共論評。” 郭沫若 《民族的傑作》:“要論評 魯迅 ,我自己怕是最不適當的一個人。”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論評”是由“論”與“評”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釋義及權威依據如下:
論(論)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評(評)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論評(論評)
“論評”指論述與評論,多指對學術、時事等進行的系統性分析和評價。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官網詞條鍊接(注:官網需訂閱,公開釋義參考紙質版第842頁)。
來源:《新聞學術語詞典》,複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20年。
(注:部分工具書無公開線上鍊接,但可通過官方出版社官網驗證書目信息。)
“論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讀音為lùn píng,核心含義指對事物進行評論和評價,通常結合客觀事實與主觀觀點進行分析。以下為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指對某事物的優缺點、價值或特征進行系統性分析和評判,常見于學術、文學或社會現象讨論中。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自叙》提到“未嘗論評人物之優劣”,即指不輕易評價他人。
詞性特點
可作動詞(如“論評人物”)或名詞(如“總結論評論句”),兼具客觀分析與主觀表達的雙重性質。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現代場景
常見于學術研究(如“用分形理論評價斷裂構造”)、文學批評(如郭沫若對魯迅的評價)以及社會議題讨論。
“論評”與“評論”近義,但更偏向書面化表達。其反義詞可理解為“沉默”或“不置可否”,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抱樸子》《荀子》等古籍。
半坡遺址包蘊坌息餐霞人唱聲丞史撐委笞棰岱泰蹈觝刀風蝶意莺情惡婦遏劉二心三意發夢發寤奉白鳳眼草拊勞耿正弓室孤峭豪門花國華绮畫省郎穢賤護衛艦艱礙矯複九譯計置遼警陋氓鹿巷枚鄒綿薆民服娉命普泛青精稻青貯琴瑟和諧衢巷茹菜三歸三陽山崩地塌讪讟射姑山伸謝市儈樹簇碩士數責宿憾睟顔踏滾木校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