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國名。 東漢 時,我國東部少數民族所建。《後漢書·東夷傳》:“ 北沃沮 ,一名 置溝婁 ,去 南沃沮 八百餘裡,其俗皆與南同。”
“南沃沮”這一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地理概念來理解:
基本定義
南沃沮是東漢時期中國東北部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屬于沃沮族的分支,又稱東沃沮。其地理範圍大緻位于今朝鮮鹹鏡道及圖們江流域一帶,南鄰東濊(穢貊族),北接北沃沮。
曆史沿革
文化特征
據《三國志》記載,南沃沮與北沃沮習俗相同,語言與高句麗相通,但不同于挹婁(肅慎系民族)。
部分詞典(如、2)提到“南沃沮”為成語,形容荒涼貧瘠之地,并稱其源自《左傳》中齊國衰敗的典故。但這一說法未被權威曆史文獻(如《後漢書》《三國志》)或高可信度來源佐證,可能屬于現代詞典的釋義拓展或誤傳。
“南沃沮”更準确的含義是東漢時期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非成語。其曆史研究可參考《後漢書·東夷傳》《三國志》及考古資料。如需進一步了解沃沮族與肅慎、女真的關系,可查閱民族史相關研究。
《南沃沮》這個詞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名,在古代指代一個具有豐富水源和肥沃土地的地方。
《南沃沮》的部首是“氵”(三點水),部首外是“彖”(苑)和“竹”(竹子),總共有17畫。
《南沃沮》一詞的來源非常古老,最早見于《詩經·南冠》中:“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裡的“南冠”即指的南沃沮。
繁體字為「南沃沮」。
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南㿰㿵㿶」。
1. 我們的村莊就位于南沃沮,水源充沛,四季豐收。
2. 南沃沮的風景非常美麗,每年都吸引着衆多遊客前來遊覽。
3. 這個地方曾經是南沃沮,但隨着氣候變化,水源逐漸枯竭了。
南谷、沃野、沮洳。
肥沃、富饒、豐美。
貧瘠、幹旱、荒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