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袍褂的意思、袍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袍褂的解釋

(1).袍服和外褂。 清 代官服的主要組成部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服飾沿革》:“袍褂皆用密線縫紉,行列如繪,謂之實行。” 徐珂 《清稗類鈔·服飾·成親王之袍褂》:“﹝ 成哲親王 ﹞所禦袍褂極舊,然熨貼整削。”

(2).舊時男子所穿的長袍馬褂。 曹禺 《日出》第一幕:“這一身衣服,使他顯得異樣怯弱、渺小,如一個嬰兒裹在成人的袍褂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袍褂是漢族傳統服飾中具有禮儀屬性的外衣統稱,通常指代袍服與褂衣的組合。其詞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形制特征

"袍"指長及腳踝的連體長衣,袖身寬大,衣襟右衽交疊,常見款式如直裰、道袍、龍袍等;"褂"為穿于袍外的短款外衣,對襟設計,長度及臀,代表形制有馬褂、補褂等。二者組合使用時,褂衣多作為禮儀場合的罩衫,兼具裝飾性與功能性。

二、曆史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典章制度,《清史稿·輿服志》記載"凡朝服,袍褂并用,文五品以上服補褂"。明清時期形成嚴格的穿着規範:官員在正式場合需按品級穿着不同紋飾的補褂,士紳階層則以素色袍褂作為常禮服,平民僅在婚慶等特定儀式中穿着。

三、文化象征

在漢語語境中,"袍褂"承載着禮制内涵,《漢語大詞典》釋其"代指傳統禮法",如《官場現形記》所述"換了袍褂,前往叩謝憲恩"即體現服飾與身份地位的綁定關系。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和戲曲服飾領域,如京劇中的"箭衣馬褂"造型仍保留着清代袍褂形制特征。

(主要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中國服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袍褂的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解釋:

  1. 清代官服組成部分
    指袍服與外褂的組合,是清代官員正式着裝的核心元素。官袍采用密線縫制工藝,紋飾排列規整,稱為"實行"()。不同品級官員通過袍褂顔色、補子圖案區分身份,如親王常穿熨燙平整的舊式袍褂以示莊重()。

  2. 民間男子常服
    在非官方場合,特指長袍與馬褂搭配的日常服飾。曹禺在《日出》中曾用"嬰兒裹在成人袍褂"的比喻,生動描繪了人物穿着不合身袍褂的窘态()。

  3. 民國時期禮服
    據記載,1929年國民政府将藍袍黑褂定為男子正式禮服,這一形制至今仍可見于部分傳統典禮場合()。

  4. 引申象征意義
    在特定語境中可比喻官職或社會地位,如成語"蟒袍玉帶"般借服飾指代權位()。

需注意:當前搜索結果中關于"成語用法"的記載僅見于個别文獻,實際使用中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考證清代官服細節,可查閱《清史稿·輿服志》等權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半衣杯柈舞便安逼聳嘲諧登相耋艾饤案敷告馥烈羔羊功迹過曲海外僑胞和時洪河畫烏亭花銀晦暗呼啦啦簡配檢擇椒掖解魇寂寂無聞計謀敬賀季俗九禮蹶蹄兩虎相争臉急潦溢理生理世路德梅錢沛宮傾陷泅兒秋伏棄瑕錄用乞休犬牙相制如癡似醉膻葷稍食神農守倅霜果疏方舒暇嵩生嶽降送往視居素旄陶廣調弦理萬民體佞香椒鋪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