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市稱的意思、市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市稱的解釋

(1). 北魏 時在市場所置的官秤。《魏書·食貨志》:“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鎮郡縣之市,各置二稱,懸於市門,私民所用之稱,皆準市稱以定輕重。”

(2).俗稱以舊制十六兩為一斤的杆秤,與以十八兩為一斤的老秤相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市稱(shì chē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計量術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曆史用法兩個維度闡釋:


一、字義解析

  1. 指“市場交易”場景。《說文解字》釋“市”為“買賣所之也”,強調其流通屬性。在現代漢語中,“市”仍保留“交易場所”的引申義(如“集市”“超市”)。

  2. 稱(chēng)

    本義為“衡量輕重”,《廣韻》注“稱,知輕重也”。作名詞時特指衡器工具(如杆秤、台秤)。

合成釋義:“市稱”即民間市場交易中通用的衡器或計量标準,區别于官方制定的度量衡體系。


二、曆史語境中的具體含義

在傳統計量體系中,“市稱”具有兩層典型含義:

  1. 民間衡器實物

    指市井商販實際使用的秤具,如杆秤、戥子等。其計量單位(如“市斤”“市兩”)因地域、時代差異存在波動,明代《算法統宗》記載“市秤輕重不一,隨地而異”。

  2. 非官定計量标準

    與“官秤”(朝廷頒布的标準秤)相對,如清代《戶部則例》規定“官秤每斤十六兩,市秤約十四至十八兩不等”,反映官方對民間計量混亂的監管。


三、現代規範與存續

1959年國務院頒布《關于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确立“市制”為法定計量體系(1市斤=500克),使“市稱”單位标準化。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推行國際單位制,市制單位逐步退出正式場合,但“市斤”“市尺”等術語仍在民間交易中延續使用。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陳彭年《廣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 程大位《算法統宗》(萬曆二十年刻本)
  4. 《欽定戶部則例》(乾隆武英殿刻本)
  5. 國務院《關于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1959年)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國家标準GB3100-93)

網絡擴展解釋

“市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

一、基本定義

  1. 北魏時期的官秤
    北魏時期,政府為規範市場交易,在各地市場設置了官方統一的秤具,稱為“市稱”。這一制度見于《魏書·食貨志》,要求民間交易必須以此為标準衡量貨物重量,确保公平。

  2. 傳統杆秤的俗稱
    在度量衡制度中,“市稱”也指以舊制十六兩為一斤的杆秤,與更早的“十八兩為一斤”的老秤形成對比。這種稱量方式曾廣泛用于民間交易。


二、補充說明


三、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度量衡演變或具體古籍記載,可參考《魏書·食貨志》及相關地方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抱釁肸蝢柴立不阿誠理乘龍佳婿楚弄辭訣從賞大登洞洞屬屬分撇分身将戈壁管甯割席古調歸告果就果農懷葛恍惘皇爺蕙蘭夢鹘鸰眼渾身是膽呼扇家産艱瘁簡放将仲子蛟客髯蛟蛇叫嚣劫殺舊損駒子科筭魁詭臘八會朗韻農末泡沫抛置偏舉青篾屈厄裙子搔憂商貨沈慮師儒食飨受材書術私言損抑王侯臘問數無準象六顯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