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俘虜的意思、俘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俘虜的解釋

[capture] 虜獲

俘虜敵軍三百人

詳細解釋

亦作“ 俘擄 ”。亦作“ 俘鹵 ”。1.戰争中擒獲或被擒獲。《晉書·祖逖傳》:“乃歌曰:‘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五》:“應有百姓婦女,曾經俘擄他處為婢妾者,一任骨肉識認。”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諸史》:“而《鹹通録》言是役也,俘鹵百萬,總集 相州 ,斷六十萬人於 漳河 ,血流成川。” 何其芳 《老百姓和軍隊》:“有時指着我們俘虜來的高大的 日本 馬,他們說:‘那是匹洋馬。’”

(2).泛指捉住。 浩然 《豔陽天》第八六章:“追了好半天,總算把 彎彎繞 放出來的雞全部俘虜了。”

(3).戰争中擒獲之敵人,或為敵所擒獲者。《魏書·太祖紀》:“於俘虜之中擢其才識者 賈彜 、 賈閨 、 晁崇 等與參謀議,憲章故實。”《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隔谷歌》:“兄為俘虜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如:不虐待俘虜。

(4).比喻以一種情感、氣氛或藝術的力量等吸引、感染或征服對方。 端木蕻良 《琴》:“但是她又是那樣的顫抖呵,她恐懼這手臂會将她俘虜。” 徐遲 《三峽記》:“ 祁連山 俘虜了我的心, 青海湖 我一見鐘情。”《新華月報》1962年第1期:“這就使作品閃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具有俘虜聽衆的魅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俘虜"是漢語中具有明确軍事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在戰争行為中喪失自由的人員。《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作戰時被敵方擒獲的人員",該釋義從行為主體、發生場景、結果狀态三個維度界定了詞語的適用範圍。

從構詞法分析,"俘"與"虜"在甲骨文時期已具備獨立表意功能。《說文解字》釋"俘"為"軍所獲也",強調軍事行動的成果屬性;"虜"則含"獲也"之本義,着重捕獲行為的強制性特征。二者組合後構成并列式合成詞,強化了戰争語境下控制與反控制的對抗關系。

該詞的詞性呈現動态變化特征:作動詞時指俘獲行為(如"俘虜敵軍将領"),作名詞時指被俘對象(如"交換俘虜")。《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其語義場包含"戰利品"的隱含屬性,反映了古代戰争中将人員視為物資的認知模式。

近義詞系統中,"戰俘"側重國際法地位,"囚虜"偏重監禁狀态,而"俘虜"保持着更強的軍事術語色彩。在文化傳播層面,該詞通過《三國志》《水浒傳》等經典文學作品,将"擒縱之間見智勇"的戰争智慧植入民族集體記憶,形成獨特的語義景觀。

網絡擴展解釋

“俘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ú lǔ,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本義
    指在戰争或沖突中被敵方擒獲的人員,即“戰俘”。例如:“戰場上俘虜敵軍三百人”。

    • 根據《說文解字》解釋:“俘,軍所獲也”,強調通過軍事手段獲取敵方人員或物資。
  2. 引申義

    • 被控制者:比喻非自願受某種事物(如情感、責任、財富等)束縛的人。例如:“金錢的誘惑使人成為俘虜”。
    • 奴仆/敵人:古漢語中“虜”可指奴仆、敵人或北方外族的蔑稱,如《韓非子·五蠹》中“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

二、詞源與演變


三、用法與語境

  1. 動詞:表示擒獲敵方人員,如“俘虜敵軍”。
  2. 名詞:指被擒獲的敵方人員,如“釋放俘虜”。
  3. 比喻:用于抽象語境,如“成為欲望的俘虜”。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參考

  1. 軍事場景:“我軍在戰役中俘虜了敵方指揮官。”
  2. 抽象比喻:“他最終淪為名利的俘虜,失去了初心。”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古籍出處,可查閱《韓非子》《說文解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懊膩變工褊急閉戹不必餐霞飲瀣參掌暢怿毚微扯談邨墅打茶會大難墊沃點紙節定衣冬郎動心駭目躲債反兵泛海高屋建瓴隔筆簡攻無不克關拘故二荷擔呵诘核子反應奸态奸貪剪紙片酒軍九鑰卷旗息鼓裡邊伶利蠡酌管闚毛子難以為繼牽心挂腸起草輕塵耆彥觑見上食手令思永嗉囊添差跳搭同雠童子網墨威德幄帳無間無聲虎鋈續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