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香臭的意思、香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香臭的解釋

氣味。《靈樞經·脈度》:“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漢 鄭玄 箋:“天之道難知也,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

(1).芳香與腐臭。 唐 張九齡 《雜詩》之五:“生性苟不夭,香臭誰為中。”

(2).比喻好壞。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七:“朝聞道夕死可矣,夫輔人以篡奪,而分其富貴,是果何道哉?末世之士,不知世間香臭至於如此,亦可哀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香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既可指具體的氣味屬性,也常引申為抽象的價值判斷或品格高下。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氣味層面的本義

指芳香與惡臭的氣味屬性:

  1. 香:泛指花草、食物等散發的令人愉悅的氣味,如“桂花飄香”。《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香”為“氣味好聞(與‘臭’相對)”。
  2. 臭:原指一切氣味(含中性義),後特指難聞氣味。《說文解字》釋“臭”為“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本義為犬嗅氣味,後分化出“穢氣”之義。

    合成義:“香臭”并舉強調氣味的兩極對立,如《論衡·四諱》載“香臭之氣,同出于鼻”,揭示嗅覺感知的二元性。


二、文化隱喻與抽象引申

在傳統文化中,“香臭”常象征品德優劣或價值高低:

  1. 道德評判:
    • “香”喻高尚品格(如“流芳百世”),《楚辭》以香草喻君子;
    • “臭”指卑劣行徑(如“遺臭萬年”),《孔子家語》稱“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2. 價值取舍:

    成語“不分香臭”批判缺乏是非觀,如《朱子語類》雲:“須是辨得香臭,方知取舍。”


三、現代語境的應用

當代用法延續傳統并擴展至生活領域:

  1. 具象描述:如“冰箱食物混雜,香臭莫辨”;
  2. 抽象批判:
    • 社會層面:指責“香臭不分”暗諷價值觀混亂;
    • 個人層面:以“一身香臭氣”諷刺虛僞做派(參考《漢語大詞典》“香臭”條)。

權威文獻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 《楚辭補注》(宋·洪興祖注),中華書局,1983年。
  4.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中華書局,1986年。
  5.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注:文獻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可于各大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香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 氣味的總稱
    指鼻子能感知的氣味,既包含芳香也包含腐臭。例如《靈樞經·脈度》提到“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漢代鄭玄在注解《詩經》時也寫道“鼻不聞香臭”。

  2. 芳香與腐臭的對比
    唐代張九齡在《雜詩》中用“香臭誰為中”表達對事物本質的思考,強調兩者對立關系。

  3. 比喻好壞、是非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以“不知世間香臭”暗喻人無法分辨善惡,引申為對社會價值觀的批判。

補充說明:

可通過漢典或古籍原文進一步查閱詳細引證。

别人正在浏覽...

半輪眵淚傳驿吹吹拍拍村胄當實達飏鬥訟杜工部祠娥皇女英甫白改都箇中怪哉光棍不吃眼前虧蠱蛔寒蟬仗馬豪侈號件橫突鴻毛泰山宦贶昏擦剌昏氛講經說法結點金箋九回績學開吊考信可虞了卻栗芋茅店馬印麻子摩肩如雲平平常常迫切剖晰噗嗤權嬖篩糠傷楚山鎮市鄽虱處裈中勢火試弦歌瞚息署印泗上送燈台特輯團貌圬工武戲小司徒下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