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下室内懸挂的帷幕。指教書。《史記·儒林列傳》:“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 董仲舒 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 三國 魏 應璩 《與侍郎曹長思書》:“才劣 仲舒 ,無下帷之思;家貧 孟公 ,無置酒之樂。”
(2).引申指閉門苦讀。 南朝 梁 任昉 《贈王僧孺》詩:“下帷無倦,升高有屬。”《南史·王僧虔傳》:“汝( 僧虔 子 慈 )年入立境,方應從宦,兼有室累,何處復得下帷如 王郎 時耶?” 唐 李白 《行行且遊獵篇》:“儒生不及遊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 宋 晁沖之 《和江子我竹夫人》詩:“下帷度日甘同夢,隱幾終年得異書。”
“下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放下帷幕,指教書
該詞原指漢代董仲舒放下帷幕講學的典故。《史記·儒林列傳》記載其“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形容其專注教學,三年不窺園舍。後世以此代指教書育人的場景,如三國魏應璩《與侍郎曹長思書》中“無下帷之思”即用此意。
引申為閉門苦讀
南朝梁任昉《贈王僧孺》詩雲“下帷無倦,升高有屬”,唐代李白《行行且遊獵篇》亦提到“白首下帷複何益”,均指專心治學、不問外事的苦讀狀态。
該詞通過“帷幕遮蔽”的意象,既描繪了古代學者專注教學或治學的場景,也隱含隔絕外界幹擾、潛心學問的治學态度。其典故多與董仲舒相關,成為後世形容治學精神的典型符號。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完整出處可參考《史記》《南史》等典籍。
《下帷》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将帷幕放下或拉下來的意思。帷幕是一種用來遮擋或分隔空間的布簾,而《下帷》則表示把帷幕放下,為某種特定的目的而關閉或隱藏。
《下帷》的拆分部首是并字底部的帀部,表示簾子。整個詞語《下帷》共有7個筆畫。
《下帷》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中,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經典小說。在小說中,它多用于描寫貴族家庭或宮廷中,将帷幕放下以示封閉的場景。
《下帷》的繁體字為「下幃」,其中的「幃」是文章用的較多的字形。
在古代,「帷」的寫法與今天相同,而「下」的寫法有所不同。古代的「下」字類似于「十」的形狀,中間有一橫,兩邊有兩豎向下延伸。
1. 主人宣布宴會結束後,便見仆人們忙碌地将帷幕拉下來,示意客人們離開。
2. 當舞台上的演員們相互擁抱,帷幕緩緩落下,觀衆們紛紛起身鼓掌。
1. 帷幕:指用于遮蔽或分隔空間的布簾。
2. 帷瓦:指用于覆蓋住窗戶或門上的瓦或瓦棱。
3. 帷幕之見:指帷幕背後,比喻隱約可見而無法認清事物的情況。
近義詞:拉下帷幕、放下布簾。
反義詞:升帷、展開帷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