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都的意思、改都的詳細解釋
改都的解釋
遷都。《魏書·序紀論》:“ 昭成 以雄傑之姿,包君子之量,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號改都,恢隆大業。”《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 唐 孔穎達 疏:“ 文王 改都於 豐 。”
詞語分解
- 改的解釋 改 ǎ 變更,更換:改變。更(卬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張。朝令夕改。改編。改寫。纂改。 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都的解釋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會。通都大邑。 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國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閑雅,甚都”。都麗。都雅。 總:都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稱頭目、首領。
網絡擴展解釋
“改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遷都”,即國家或政權将首都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以下從不同角度對該詞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改都(拼音:gǎi dōu)指遷都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
- 《魏書·序紀論》記載,昭成帝通過“立號改都”以鞏固政權;
- 《左傳》注疏提到周文王“改都於豐”,即從原都城遷移至豐地。
二、引證與用法
- 曆史典籍
古代政權常通過遷都實現戰略調整。如唐代孔穎達在《左傳》疏注中,強調文王遷都豐地的政治意義。
-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較少直接使用“改都”,更常用“遷都”。例如:“遷都需綜合考慮經濟、軍事等多重因素”(未直接關聯,但可結合常識補充)。
三、相關辨析
- 與近義詞對比
“遷都”更口語化,而“改都”更具書面色彩,多用于曆史或文學場景。
- 易混淆概念
需注意與“改弦更張”“改步改玉”等含“改”字的成語區分,後者多指制度或禮儀調整(參考、5)。
四、應用示例
- 古代案例:北魏昭成帝通過改都實現政權擴張;
- 現代讨論:城市規劃專家分析某國改都的可行性時,需評估交通、資源等條件。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魏書》《左傳》等文獻原文,或結合、6的引證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改都
改都是一個充滿着曆史與文化底蘊的詞語,它的意思是變更都城、遷都。
拆分部首和筆畫
改都的部首是⻏(左頁框),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改都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用來描述國都的遷移。在古代,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決定遷移都城時,就會使用改都一詞。這個詞也常常用來比喻變革政權或改變統治地位的情況。
繁體
改都的繁體字是「改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改都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主要包含了「攵」部作為部首,以及「者」、「躋」、「跡」等字作為構字部分。
例句
1. 古代帝王常常因為政治考慮而決定改都。
2. 這座城市曾經是古代帝國的改都之地。
組詞
組詞:改建、都市、都府、改變、遷都。
近義詞
近義詞:變更都城、遷都、更疊都市。
反義詞
反義詞:固都、固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