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香臭的意思、香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香臭的解释

气味。《灵枢经·脉度》:“肺气通於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汉 郑玄 笺:“天之道难知也,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

(1).芳香与腐臭。 唐 张九龄 《杂诗》之五:“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2).比喻好坏。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朝闻道夕死可矣,夫辅人以篡夺,而分其富贵,是果何道哉?末世之士,不知世间香臭至於如此,亦可哀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香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既可指具体的气味属性,也常引申为抽象的价值判断或品格高下。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气味层面的本义

指芳香与恶臭的气味属性:

  1. 香:泛指花草、食物等散发的令人愉悦的气味,如“桂花飘香”。《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香”为“气味好闻(与‘臭’相对)”。
  2. 臭:原指一切气味(含中性义),后特指难闻气味。《说文解字》释“臭”为“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本义为犬嗅气味,后分化出“秽气”之义。

    合成义:“香臭”并举强调气味的两极对立,如《论衡·四讳》载“香臭之气,同出于鼻”,揭示嗅觉感知的二元性。


二、文化隐喻与抽象引申

在传统文化中,“香臭”常象征品德优劣或价值高低:

  1. 道德评判:
    • “香”喻高尚品格(如“流芳百世”),《楚辞》以香草喻君子;
    • “臭”指卑劣行径(如“遗臭万年”),《孔子家语》称“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 价值取舍:

    成语“不分香臭”批判缺乏是非观,如《朱子语类》云:“须是辨得香臭,方知取舍。”


三、现代语境的应用

当代用法延续传统并扩展至生活领域:

  1. 具象描述:如“冰箱食物混杂,香臭莫辨”;
  2. 抽象批判:
    • 社会层面:指责“香臭不分”暗讽价值观混乱;
    • 个人层面:以“一身香臭气”讽刺虚伪做派(参考《汉语大词典》“香臭”条)。

权威文献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注),中华书局,1983年。
  4.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86年。
  5.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注:文献链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可于各大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香臭”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气味的总称
    指鼻子能感知的气味,既包含芳香也包含腐臭。例如《灵枢经·脉度》提到“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汉代郑玄在注解《诗经》时也写道“鼻不闻香臭”。

  2. 芳香与腐臭的对比
    唐代张九龄在《杂诗》中用“香臭谁为中”表达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强调两者对立关系。

  3. 比喻好坏、是非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以“不知世间香臭”暗喻人无法分辨善恶,引申为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

补充说明:

可通过汉典或古籍原文进一步查阅详细引证。

别人正在浏览...

保险费逼急察见弛防炊沙作糜丁年东闪西挪堆焊佛面竹诰籙皋苏公善贯珠过付过甚其辞鹤鬓偟暇尖薄假日静安寺嫉怒忾惜穅糟孔武联接利漕渠猎异猎者毛骨竦然眉弯明睁大眼母气偏狥僻愚轻若鸿毛亲吻山峡声带石锛使性傍气尸逐首次耍货硕学通儒搜寥特殊化天下眺听提款体贴入微同条共贯涂污踠局围碁稳熟五戊汙膺下层林鲜支喜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