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團貌的意思、團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團貌的解釋

唐 代每三年編造戶籍一次,地方則要每年把人口實況編造成冊,注明人丁的形貌特點,作為掌握勞動力和賦稅的根據。叫做團貌。參閱《通典·食貨七》、 宋 王溥 《唐會要·團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團貌是中國古代戶籍管理制度中的專業術語,特指唐代實施的戶籍登記方式。該制度規定地方官府每年需對轄區内居民的外貌特征進行詳細記錄,包含體型、膚色、面部特征等辨識信息,以此作為賦役征發與人口管控的依據。

在制度實施層面,團貌包含三個核心要素:第一,登記對象為16歲至60歲的丁男中男;第二,采用"五九定式"分類法,将面部特征歸納為"團、方、尖、圓、闊"五大類,每類再細分九種形态;第三,實行"三年一團"的更新機制,每三年重新核驗并補充特征變化。這項制度有效遏制了戶籍冒用現象,為均田制與租庸調法的推行提供了數據支撐,被《唐六典》評價為"人無隱漏,課有常程"。

值得注意的是,團貌制度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宋代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五等丁産簿",元代改進為"鼠尾簿"登記法,明代則演變為"黃冊"制度中的特征描述模塊。現代漢語中,"團貌"一詞仍保留在法律史學與古代行政管理研究領域,成為考證唐代社會結構的重要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團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區分:

一、曆史制度含義(主要解釋)

指唐代戶籍管理制度,具體指:

  1. 編戶周期:中央每三年編造一次戶籍,地方每年需将人口實況編冊。
  2. 記錄内容:詳細登記人丁的形體特征(如身高、膚色等)和年齡,作為征收賦稅、調配勞動力的依據。
  3. 制度目的:防止逃稅或戶籍造假,保障國家財政收入。相關記載可見《通典·食貨七》和《唐會要·團貌》。

二、現代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由“團”(團結)與“貌”(形象)組合而成,表示團隊協作的外在表現。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建議:在曆史文獻或學術場景中,優先采用唐代戶籍制度的解釋;若現代語境出現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白爐子白烏抱蛋長铳乘僞行詐持橐簪筆達稱鬥絶一隅杜儀獨智訛言謊語方家紅糞除奉璧風木之思該盡告竭藁街豪雄懽親畫堂春僭叛尖鋭街談巷議浄飯王斤兩寄宿生糾謬吉宅眷奬決會君國卡薩布蘭卡坑子空位雷逝闾閻撲地謾藏誨盜泯泯谧如坯模蒲飲牆合牆陰顦悴敲矢跷躍熱辣辣濡染掃地俱盡傷人聖明樂說東忘西踢跳屠脍屯騎惟利是命畏路無谖相沿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