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斷後聞的意思、先斷後聞的詳細解釋
先斷後聞的解釋
謂先處理後奏聞。《北史·宇文護傳》:“ 護 第屯兵禁衛,盛於宮闕,事無巨細,皆先斷後聞。”
詞語分解
- 先的解釋 先 ā 時間在前的,次序在前的,與“後”相對:先前。先期。原先。先驅。先河(中國古代帝王先祭黃河,後祭海,以河為海的本源,後稱倡導在先的事物)。先覺(?)。先見之明。先發制人。 家族或民族的較早的一代
- 聞的解釋 聞 (聞) é 聽見:聞診。聞聽。聞訊。博聞強記。聞過則喜。聞雞起舞(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志士及時奮發)。 聽見的事情,消息:新聞。傳聞。見聞。 出名,有名望:聞人。聞達。 名聲:令聞(好名聲)。丑聞
網絡擴展解釋
“先斷後聞”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xiān duàn hòu wén,其核心含義是先處理事務,之後再向上級或君主奏報。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
- “斷”指決斷、處理;“聞”指向君主或上級報告。合意為“先決斷後禀告”。
- 近義詞:先斬後奏、先行後聞()。
-
出處與典故
源自《北史·宇文護傳》記載:“護第屯兵禁衛,盛于宮阙,事無巨細,皆先斷後聞。”
描述北周權臣宇文護獨攬大權,無論大小事務均自行處理後再上報皇帝()。
-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形容掌權者獨斷專行,或緊急情況下繞過常規流程的決策方式。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如:“他行事常先斷後聞”)()。
擴展信息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可褒可貶。
- 褒義:體現果斷、高效的決策能力;
- 貶義:暗示專權或無視程式()。
- 曆史背景:常見于古代政治場景,尤其是權臣或将領因特殊職權或局勢需要臨時決斷()。
示例與對比
- 例句:
“邊疆戰事緊急,将軍先斷後聞,率軍迎敵,事後才向朝廷奏報。”
- 對比“先斬後奏”:
兩者含義相近,但“先斬後奏”更強調“執行後報告”,而“先斷後聞”側重“決策後報告”()。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北史》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國學大師網)。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先斷後聞》的意思
《先斷後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沒有全面了解情況的情況下,就匆忙地做出判斷或決定。它強調了在決策過程中必須先做出決策,然後再去了解背後的原因或後果。
《先斷後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先斷後聞》的部首拆分是先(立刀旁)+斷(斷刀旁)+聞(門字旁)。其中,先的筆畫是5畫,斷的筆畫是4畫,聞的筆畫是9畫。
《先斷後聞》的來源
《先斷後聞》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下》。孟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論被整理編撰為《孟子》,成為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
《先斷後聞》的繁體字
《先斷後聞》的繁體字為《先斷後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先斷後聞》的古代寫法為「先斷後聞」。
《先斷後聞》的例句
他一聽到這個消息,就先斷後聞地作出了反應。
《先斷後聞》的組詞
組詞:先驅、斷臂、聞見、先進。
《先斷後聞》的近義詞
近義詞:先有條件再行、立威走煞。
《先斷後聞》的反義詞
反義詞:靜觀其變、審時度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