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德的意思、食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德的解釋

謂享受先人的德澤。語本《易·訟》:“六三,食舊德。” 唐 杜甫 《奉送蘇州李長史丈之任》詩:“食德見從事,克家何妙年。” 何啟 等《曾論書後》:“夫人生于 中國 ,長于 中國 ,其宗祖千百年食德飲和于 中國 者,雖身居異地,亦莫不欲高擡宗國,盛稱故鄉,以天下交遊之光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食德”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古典文獻及現代語境中均有體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食德”指享受先人的德澤或繼承前代的恩惠。該詞源于《周易·訟卦》中的“六三,食舊德”,意為依靠祖輩積累的德行或功業維持生活。

  2. 語義延伸
    在唐代杜甫的《奉送蘇州李長史丈之任》詩中,“食德見從事”一句,引申為通過踐行德行來體現對先輩德澤的繼承。

二、文化内涵

  1. 哲學背景
    與“飲和食德”這一成語關聯,強調飲食與德行的調和。例如《莊子·則陽》提到“飲人以和”,指通過飲食傳遞和諧,而“食德”則延伸為通過德行滋養身心。

  2. 社會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食德”常被用于表達對家族傳承或國家恩澤的感念,如何啟等人在《曾論書後》中提到的“千百年食德飲和于中國”,即體現對中華文明滋養的感恩。

三、相關詞彙

四、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食德”多用于書法、楹聯或文化讨論中,例如傳統宅院張貼“食德飲和”字樣,寄寓對家庭和諧與德行傳承的期許。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古典用例或哲學關聯,可參考《周易》《莊子》原文及唐代詩詞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食德:詞義和來源

“食德”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食”指的是吃東西的行為,而“德”則表示道德或品德。因此,“食德”一詞可以理解為指吃飯的品德,即正确、合宜的飲食行為。

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其中孔子曾經對學生提出了“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要求。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求人們在飲食方面要精細、講究,不應該對高雅的食物感到厭倦,也不應該對細緻的事情感到不屑,要具備修身養性、追求卓越的道德風範。

食德:拆分部首和筆畫

“食德”的拆分部首是“食”和“彳”,其中,“食”是食物的意義部首,而“彳”是表示行走的意義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食”字的總筆畫數是9,而“德”字的總筆畫數是9。

食德: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繁體字中,詞語“食德”同樣是由“食”和“德”兩個字組成,隻是書寫形式上稍有差異。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在“食德”這個詞語上并沒有出現顯著的變化。因此,“食德”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的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别。

食德:例句

1. 學子們應該時刻牢記“食德”這個重要的道德準則。

2. 每個人都應該注重自己的飲食習慣,涵養品德,實踐“食德”。

食德: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飲食、飲食習慣、飲食文化。

近義詞:飲食修養、飲食道德。

反義詞:嗜酒滋事、貪食無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