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論的意思、先驗論的詳細解釋
先驗論的解釋
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同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相對立。認為人的知識(包括才能)是先于客觀存在、先于社會實踐、先于感覺經驗的,是先天就有的。
詞語分解
- 先的解釋 先 ā 時間在前的,次序在前的,與“後”相對:先前。先期。原先。先驅。先河(中國古代帝王先祭黃河,後祭海,以河為海的本源,後稱倡導在先的事物)。先覺(?)。先見之明。先發制人。 家族或民族的較早的一代
網絡擴展解釋
先驗論是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核心觀點認為人的知識源于先天存在而非後天經驗。以下從定義、哲學源流、對立觀點及評價等方面展開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先驗論主張人的知識(包括才能、道德觀念等)是先于感覺經驗、社會實踐而存在的,即“先天固有”。它與唯物主義反映論直接對立,後者強調知識源于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實踐積累。
二、哲學源流與發展
- 古希臘哲學:柏拉圖提出“理念世界”理論,認為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人的知識通過回憶先天存在的理念獲得。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認為,人類認知的普遍性範疇(如時間、空間)是主體先天具備的,經驗需通過這些範疇才能被理解。
- 美國超驗主義運動:19世紀30-40年代,以愛默生為代表的思潮強調人的内在潛能與道德直覺,認為真理可通過直覺而非經驗直接把握。
三、與唯物主義的對立
先驗論與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根本分歧在于:
- 認識來源:先驗論主張知識源自先天理性或精神實體,而唯物主義認為知識源于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 實踐作用:先驗論否定社會實踐對認識的決定性作用,認為理性獨立于經驗;唯物主義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四、理論局限與社會影響
- 割裂認識與實踐:先驗論将理性認識與經驗、實踐分離,導緻知識成為“主觀自生”的産物,難以解釋客觀規律。
- 天才論與英雄史觀:因其強調先天認知能力,常被用于支持“天才決定曆史”的觀點,忽視群衆的曆史作用。
- 現實意義:康德曾以植物生長的先天規律為例,說明某些自然法則的客觀性,但人類技術(如飛機制造)仍需結合經驗與先驗知識。
總結
先驗論作為哲學史上的重要理論,揭示了人類認知中的先驗性維度,但其否定經驗基礎的本質使其難以解釋知識的客觀性和發展性。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哲學家的理論差異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先驗論
先驗論是一個由先驗和論兩個部分組成的詞語,指的是在某種認識或理論體系中,根據先驗的知識或經驗來得出結論的理論或觀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先驗:先(⼀) + ⻏(㇆) + 兒(⼉)
論:言(⾔) + 從(⻊) + 二(⼆)
來源
先驗論這個詞語來源于西方哲學家康德的哲學思想,他使用這個詞語來描述人們知識和經驗對于認識對象的先天性影響。
繁體
先驗論(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先驗論的漢字寫作「先驗論」。
例句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詳細闡述了先驗論對于人類認識的重要作用。
組詞
先驗知識、先驗經驗、先驗學派
近義詞
先驗主義、先驗性、先驗性認識
反義詞
後驗論、後驗性、後驗性認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