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貢以楛木為幹的箭。語出《國語·魯語下》:“昔 武王 克 商 ,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於是 肅慎氏 貢楛矢。”後借指向中央政府納貢之使。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重譯接武,貢楛盈庭。”
“貢楛”是由“貢”與“楛”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分釋并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一、單字釋義
二、複合詞考釋
“貢楛”一詞多見于古籍中東北少數民族向中原王朝進貢“楛矢石砮”(以楛木為杆、青石為镞的箭)的記載,如《國語·魯語下》載“肅慎氏貢楛矢”,表明其作為邊疆特産的政治象征意義。該詞可拆解為“進貢楛矢”的簡稱,突顯古代朝貢體系中物産與權力的關聯性。
三、文化内涵
從《後漢書·東夷傳》到清代《滿洲源流考》,曆代文獻均将“貢楛”視為邊疆民族臣服的标志,如《冊府元龜》稱其“以表歸化”,賦予物質貢品深厚的政治倫理價值。
參考資料
“貢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基于曆史文獻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貢楛”指“進貢以楛木為幹的箭”,即古代邊疆部族向中原王朝進貢的一種箭矢。此詞源于《國語·魯語下》記載的周武王時期肅慎氏(東北部族)進貢“楛矢”的典故。楛木是一種質地堅硬的木材,適合制作箭杆,因此成為貢品。
後借指“向中央政府納貢的使者或行為”。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吳失》中描述“貢楛盈庭”,即形容四方使者頻繁進貢的場景。這一用法擴展了原意,強調政治臣服與文化聯繫。
該詞既指具體貢品(楛木箭),也象征邊疆與中央的隸屬關系,常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文化互動中的朝貢體系。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國語》《抱樸子》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兵站不省人事不尋俗不栉超薦成集馳跑雠害觸逆眈眈逐逐奠酬都倉斷鼇立極多務肚束三條篾訛佚返覆芳澤高呼公派規規默默軌匠貴炁滑缗黃色呼霜翦發待賓降等嫉心擠匝口蹄疫快婿老憊連從陵跨禮品留一手龍殿露華馬赫迪氓家蜜餞鳴呼讷言敏行遷敍峭潔情悃青圓秋曦漆燭婘屬碩輔疏治溲溺枉口嚼舌誣誷相杵笑次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