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貢以楛木為幹的箭。語出《國語·魯語下》:“昔 武王 克 商 ,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於是 肅慎氏 貢楛矢。”後借指向中央政府納貢之使。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重譯接武,貢楛盈庭。”
“貢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基于曆史文獻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貢楛”指“進貢以楛木為幹的箭”,即古代邊疆部族向中原王朝進貢的一種箭矢。此詞源于《國語·魯語下》記載的周武王時期肅慎氏(東北部族)進貢“楛矢”的典故。楛木是一種質地堅硬的木材,適合制作箭杆,因此成為貢品。
後借指“向中央政府納貢的使者或行為”。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吳失》中描述“貢楛盈庭”,即形容四方使者頻繁進貢的場景。這一用法擴展了原意,強調政治臣服與文化聯繫。
該詞既指具體貢品(楛木箭),也象征邊疆與中央的隸屬關系,常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文化互動中的朝貢體系。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國語》《抱樸子》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貢楛》(gòng x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獻上珍貴的貢品”。
該字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貝(貝貝)和木(林木),部首貝表示財富,木表示與植物有關。
《貢楛》總共由10筆組成。
《貢楛》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一個古代漢字。該字來源于古代的《說文解字》。
在繁體字中,貢的形狀略有變化,變為“貢”。
在古代,貢楛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形狀類似于現代漢字的寫法,但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例如,木部分常常畫成一個完整的四方形,下部分直接連接着貝部分。
1. 作為祭祀活動的一部分,人們向神靈奉獻貢楛。
2. 國家最近從外國進口了一批貢楛。
3. 古代朝廷會定期向皇帝獻上貢楛,以示忠誠。
組詞:貢品、貢獻、貢物。
近義詞:獻上、獻出、進貢。
反義詞:接收、領取、收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