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雕的人像。《南史·阮孝緒傳》:“末年蔬食斷酒,其恒供養石像先有損壞,心欲補之,罄心敬禮,經一晝夜忽然完復。”《法苑珠林》卷二十:“ 宋 世所獲二石像,立高七尺,銘其背上,一名 維衛佛 ,二名 迦葉佛 ,莫識年代而字分明,在 吳郡 通玄寺 。” 唐 黃滔 《和王舍人崔補阙題天王寺》:“石像雷霆啟,江沙鼎鼐期。” 巴金 《新生·四月二十日》:“他底聲音是很堅定的;他底短小的身軀站在沙發面前,也是很堅定的,仿佛是一座石像。”
“石像”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指用石頭雕刻成的人像或獸像。該詞最早見于《南史·隱逸傳》,描述阮孝緒修補石像的神奇經曆:「末年蔬食斷酒,其恒供養石像先有損壞,心欲補之,罄心敬禮,經一夜忽然完複。」唐代詩人黃滔也曾在詩中提及:「石像雷霆啟,江沙鼎鼐期。」
除字面意義外,石像也可比喻僵化、呆闆的形象或缺乏生氣的人物。例如在文學作品中,用「如石像般伫立」形容人物木讷或靜止狀态。
如需查看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南史》或唐代詩文中的具體用例。
《石像》一詞由石(shí)和像(xiàng)兩個字組成。石指的是岩石,也可以指代石頭;像表示形象、雕像的意思。
拆分部首:石的部首為石,像的部首為⺮。
拆分筆畫:石字的筆畫數為5,分别為橫、豎、橫、橫、橫;像字的筆畫數為13,分别為豆、冂、一、蔔、一、夕、山、大、丶、一、丨、一、大。
《石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唐代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等作品中都有使用到。
繁體字中,《石像》的石字繁體為「石」,像字繁體為「象」。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石像》的石字形狀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而像字則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中,像字右邊的「⺮」部分寫成了「⺶」,下方的「丨」寫成了「丿」。
例句:
1. 這個公園裡有一座美麗的石像。
2. 他通過幾塊巧妙擺放的石像,打造出了一個獨特的庭院。
3. 這座城市的中心廣場上豎立着一尊巨大的石像。
組詞:
1. 石頭(shí tóu)
2. 石雕(shí diāo)
3. 石刻(shí kè)
4. 雕像(diāo xiàng)
5. 化石(huà shí)
近義詞:
1. 石塑(shí sù)
2. 石膏(shí gāo)
3. 石質(shí zhì)
4. 石制(shí zhì)
反義詞:
1. 人像(rén xiàng)
2. 木像(mù xiàng)
3. 銅像(tóng xiàng)
4. 塑像(sù xià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