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火炙竹簡,供書寫所用。 漢 劉向 《别錄》:“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青,亦謂汗簡。” 北周 庾信 《預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 子雲 猶汗簡, 溫舒 正削蒲。”
(2).竹簡。古代用來書寫文字的竹片,亦借指著述。 元 袁桷 《偶述末章答繼學》詩:“韋編舊學陰陽祕,汗簡功深歲月修。” 清 鈕琇 《觚賸·蔣山傭》:“身當史局,因事納規,造膝之謀,沃心之告,有急於編摩,固不待汗簡奏功,然後為千秋金鑑之獻也。”
(3).借指史冊、典籍。《晉書·王湛傳論》:“雖崇勳懋績有闕於旂常,素德清規足傳於汗簡矣。”《舊五代史·晉書·趙在禮華溫琪等傳論》:“自 溫琪 而下,皆服冕乘軒,苴茅燾土,垂名汗簡,諒亦宜焉。” 明 宋濂 《元故廬陵周府君墓碣銘》:“ 秦 火之烈,六經中絶,我心衋傷兮;汗簡散落,後先參錯,乃理之常兮。” 嚴複 《和荊公<適意>》:“鐙火年年作近鄰,韋編汗簡苦陳陳。”
“汗簡”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本義:古代竹簡的加工方式
引申義:書籍、史冊的代稱
文化象征:曆史記載與文化傳承
總結核心含義: “汗簡”一詞,其根本源于古代竹簡制作的特定工藝(炙簡去汗),并由此核心工藝名稱,通過轉喻和引申,最終成為書籍、史冊乃至曆史文化傳承的典雅代稱。它生動體現了漢字詞彙從具體實物到抽象概念的演變過程,承載着豐富的文化信息。
“汗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制作竹簡的工藝
指用火烘烤竹簡使其表面滲出水分(即“汗”)的工序,目的是去除竹簡的濕氣并防蛀,便于書寫。這一過程也稱為“殺青”。例如漢代劉向在《别錄》中提到:“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謂之汗簡。”
竹簡或著述的代稱
因竹簡是古代文字的主要載體,“汗簡”可直接代指竹簡本身,或引申為著作、典籍。如元代袁桷的詩句“汗簡功深歲月修”即用此意。
史冊與典籍的象征
進一步抽象化後,“汗簡”被用來比喻流傳後世的史冊或經典文獻。例如《晉書》中“素德清規足傳于汗簡”即強調德行載入史冊的意義。
特指宋代字書《汗簡》
宋代文字學家郭忠恕所著的《汗簡》是一部研究古文字的字書,體例參照《說文解字》,收錄了71種古文材料,成為後世研究古文字的重要依據。
補充說明:
輩偶秉操並智不在話下蠶館參差不齊粗俗大招凋換地市度道對賜惡卒忿郁幹巴利脆幹策策幹掉狗腿海月後罩房華風花宮犍牛蹇人升天熸燧交軋坑穽爁炎雷霆火炮離肺賃居林學甪裡綸冊錄蔌麥稈蟲買和昧弱濃眉鷗泛平乏切切偲偲輕典頃筐侵桡全力上榮審讀升歌石灰石侍中貂帥台孰慮條帚脫垂屠斬危逼為生骁捷斜封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