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縫隙和漏洞。 茅盾 《委屈·船上》:“一片濃重的水汽從頂篷的罅洞往下鑽,熱蓬蓬的。”
“罅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拼音:xià dòng
本義:指物體上的縫隙和漏洞。例如茅盾在《船上》描述“水汽從頂篷的罅洞往下鑽”,即用其本義描寫物理空間的裂縫。
字詞結構
比喻義
常用于比喻事物存在的缺陷或漏洞,如政策、理論中的不完善之處。例如王守仁在奏疏中提到的“修弊補罅”,即指修補制度漏洞。
多用于書面語,可描述具體物體的裂縫(如“石罅”“雲罅”),也可抽象指代問題漏洞(如“制度罅洞”)。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漏洞”完全混用——前者更強調“裂縫導緻的缺口”,後者側重“不完整之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成語典故,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古代文獻。
罅洞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破洞、裂縫的意思。
在簡化字中,罅洞的拆分部首為石,筆畫數為12畫。
「罅洞」的字形源于《說文解字》,最早是用于描述石頭的裂縫。在現代漢語中,「罅洞」常用于形容物體表面上的空隙或開裂的狀況。
「罅洞」的繁體字為「罅洞」。
在古代,「罅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罅」的字形有時會寫成「瑕」,「洞」的字形會寫成「凍」。不過,現代漢語普遍使用簡化字的寫法。
1. 他的衣服上有一個小小的罅洞,露出一點皮膚。
2. 這個花瓶摔碎了,裂成了好幾個罅洞。
1. 自罅洞:自然形成的裂縫。
2. 斷罅洞:破碎的狀況或裂縫。
裂縫、破洞、裂痕。
完整、無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