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憤的意思、忿憤的詳細解釋
忿憤的解釋
憤怒不平。 漢 應劭 《風俗通·十反·趙相汝南李統》:“股肱掾史,鹹用忿憤,欲詣闕自理。”《世說新語·方正》“ 宣王 果大忿” 劉孝标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朝廷慮 高祖 不勝忿憤……乃使 毗 仗節為 高祖 軍司馬。”《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今大駕蒙塵,人思效命,而虜敢自送,衆心忿憤。”
詞語分解
- 忿的解釋 忿 è 生氣,恨:忿恨。忿怒。忿詈(因憤怒而罵)。不忿(不服氣,不平)。氣不忿(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氣)。忿忿不平。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忿憤”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憤怒不平,通常用來形容因不滿或受到不公而産生的強烈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fèn fèn(注意與“忿忿”同音,但含義略有差異)
- 詞性:形容詞
- 核心義:指因外界刺激(如不公、侮辱等)引發的憤怒且難以平複的心理狀态。
二、詞義解析
-
情感特征
強調憤怒中帶有“不平”的情緒,常見于對不公正事件或他人行為的強烈反應。例如《漢書》中描述戾太子因冤屈而“忿憤”殺人的典故。
-
與近義詞的差異
- 忿忿:更側重外顯的憤怒神态(如表情、動作),如“忿忿不平”。
- 憤憤:與“忿忿”通用,但更偏向内心積郁的憤怒。
- 忿憤:結合了“忿”(外顯)與“憤”(内在),突出不平與憤慨交織的狀态。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多用于曆史、小說中刻畫人物情緒,如《世說新語》記載司馬懿“忿憤”的典故。
- 日常表達:形容對現實問題的不滿,例如:“他對公司的決定感到忿憤。”
- 注意事項:現代口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常以“忿憤不平”等四字短語出現。
四、古籍例證
- 《風俗通》:“股肱掾史,鹹用忿憤,欲詣阙自理。”
- 《舊唐書》:“有心者無不憤忿,有口者無不咨嗟。”
如需進一步了解“忿”“憤”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漢典》對兩字的字源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忿憤,意思是憤怒、氣憤。它的部首是心和分,心表示與情感、心理相關,分表示分散、分離。根據這兩個部首,我們可以拆分出忿憤的兩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合并而來的。忿的意思是憤怒、氣憤,憤的意思也是憤怒、氣憤。所以當我們用忿憤來表示憤怒時,它強調的是一種内心深處蓄積的怒火。
二、繁體字中,忿憤的寫法是「憤憤」,也是由兩個相同的字組合而成。
三、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忿憤的表示方式略有不同。忿用的是上面多一橫的「忄」,憤用的是上面少一點的「忄」。
四、下面是一些關于忿憤的例句:
1. 他對這樣的不公舉行為感到非常忿憤。
2. 被人背叛後,她的内心充滿了忿憤和悲痛。
3. 他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因此感到忿憤無比。
五、一些與忿憤相關的組詞包括:憤怒、氣憤、憤懑。
六、可以作為忿憤的近義詞的詞語有:生氣、惱怒、憤怒。
七、與忿憤相反的詞語是冷靜、平靜、理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