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斂搜索。《新唐書·奸臣傳上·李義府》:“會術者 杜元紀 望 義府 第有獄氣,曰:‘發積錢二千萬,可以厭勝。’ 義府 信之,裒索殊急。”
“裒索”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póu suǒ,其核心含義為聚斂搜索,指通過搜集、索取等方式聚集財物或資源,通常帶有貶義色彩,暗含手段嚴苛或過度斂取之意。
基本釋義
由“裒”(聚集)和“索”(搜尋)組成,字面意為“聚集并搜尋”,引申為通過強制或急切的手段斂取財物。例如《新唐書·奸臣傳上·李義府》中記載,李義府因聽信術士之言,為消除災禍征兆而“裒索殊急”,即急切斂財。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曆史或文學作品中官員、權貴濫用職權搜刮民財的行為,強調行為的貪婪性與壓迫性。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解析或學術讨論。
關聯信息
近義詞可聯想“橫征暴斂”“搜刮”,反義詞如“散財濟民”。需注意,其貶義色彩使其不適用于中性或正面的斂集場景。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新唐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辭書解析。
《裒索》一詞是一個動詞,表示以欺詐、恐吓或非法手段強索、敲詐、勒索財物、金錢或其他利益。
《裒索》一詞的部首是“衣”,總計有11畫。
《裒索》的源自于古代漢語詞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中國古代,由于災荒、戰争等原因,社會不穩定,裒索成為了一種常見的行為。
《裒索》在繁體字中仍然保持相同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裒索》的寫法為“攴+舟”,表示利用手中的權力或職務,以強迫、威脅等手段勒索或敲詐他人財物。
1. 他利用職務之便,裒索了公司的巨額資金。
2. 那個官員以恐吓手段裒索了財物,引起了公衆的強烈不滿。
裒款、裒職、索要。
敲詐、勒索、勒派。
奉送、贈予、無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