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朓朒的意思、朓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朓朒的解釋

朒朓。《新五代史·司天考一》:“乃包萬象以為法,齊七政以立元,測圭箭以候氣,審朓朒以定朔。” 明 陸垹 《篑齋雜著·歲差》:“是故定朔必視四百四十一畫前後為朓朒,隻在一畫之閒。”《明史·曆志一》:“不然,積以歲月,躔離朓朒,又不合矣。”參見“ 朒朓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朓朒"是古代漢語中描述月亮運行狀态的特殊術語,屬于天文曆法領域的專有名詞。該詞由"朓"和"朒"兩個單字組成,分别對應月亮運行的不同相位:

一、基本釋義 朓(tiǎo)指農曆每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的殘月現象,《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月行疾速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http://www.hanyudacidian.cn);朒(nǜ)則指農曆月初,月亮在東方出現的新月狀态,《說文解字》注解為"朔而月見東方謂之朒"(來源:說文解字注 http://www.shuowenjiezi.com)。二字連用既表示月相盈虧的完整周期,又引申指曆法推算中的誤差修正

二、出處考證 該詞最早見于《宋書·律曆志》:"月行晦而西見,謂之朓;朔而東見,謂之朒。"(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唐代李淳風在《乙巳占》中進一步闡釋:"朓者,月行疾于常道;朒者,月行遲于常道",揭示其天文觀測依據(來源:國家圖書館古籍庫 http://mylib.nlc.cn)。

三、用法解析

  1. 天文曆法層面:特指月行軌道與太陽視運動的速率差異,如《新唐書·曆志》載"日有盈縮,月有朓朒"(來源:漢典網 http://www.zdic.net)。
  2. 文學修辭層面:蘇轼在《夜渡海》中化用"朒朓曾無雲翳生",以月相變化隱喻人生際遇(來源:全宋詩數據庫 http://qss.cass.cn)。
  3. 數理推算層面:《九章算術》運用"朓朒積"概念進行日月食預測,體現古代數學與天文學的深度融合(來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http://www.ihns.cas.cn)。

網絡擴展解釋

“朓朒”的正确詞序應為“朒朓”(nǜ tiǎo),是古代天文曆法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1. 朒(nǜ)
    指農曆每月初一(朔日)時,月亮在東方出現的現象。此時月相為新月,因運行軌道差異,月亮會提前在東方微現,古人稱此不足之态為“朒”。

  2. 朓(tiǎo)
    指農曆月末(晦日)時,月亮在西方出現的現象。此時月亮本應隱沒,但因軌道變化仍可見于西方,古人稱此“盈餘”之态為“朓”。

背景補充
該詞源自《說文解字》,反映了古代對月相變化的觀測。例如《月賦》中“朒朓警阙”即以月相盈虧警示人事需趨吉避兇。兩字連用也引申為“盈缺變化”,常見于古典文獻中對自然規律的哲學化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愛河晻然擺台柏梯保境息民伯樂一顧癡兒女馳心牀席藸蒘粹孰铤鹿斷頭奮迅覆落撫物改竄高富帥寒盟麾棨和稀泥挾策降割介子羁役苦莘拉開勞醉兩傷呖呖柳安龍門寺緑蒂名花腦袋瓜黏接怕死貪生屏輔破白輕耎趨名軟囊囊散離擅政聖眷射石飲羽試兒手藳手鍵輸遺綏懷堂閣貼庫頭面人物尪纖望幸下班相趁小程錫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