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遞詩筒的意思、遞詩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遞詩筒的解釋

即詩筒。以竹筒盛詩,便于傳遞,故稱。 宋 王禹偁 《獻轉運副使太常李博士》詩:“僧傳栽樹法,客獻遞詩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遞詩筒"是一個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詞彙,主要指古代文人之間通過傳遞裝有詩稿的竹筒或木筒來進行詩歌唱和、交流的一種雅緻方式。它不僅僅是一種傳遞物品的行為,更承載着文人間的友誼、才情切磋與風雅情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面含義與形式:

    • 遞: 傳遞、傳送。
    • 詩: 詩歌作品。
    • 筒: 指竹筒或木筒等制成的容器。
    • 合起來,“遞詩筒”字面意思就是傳遞裝有詩稿的筒。詩人将自己的新作或唱和之作謄寫清楚,放入特制的、便于攜帶和保護的筒中,由信使或友人傳遞給另一位詩人。
  2. 核心内涵與文化意義:

    • 文人雅士的交流方式: 這是古代文人,特别是詩人之間一種高雅、風雅的交流方式,超越了單純的書信往來。它體現了對詩歌藝術的尊重和對交流對象的重視。參見《中國風俗通史》等關于古代文人交往習俗的論述。
    • 詩歌唱載體: “遞詩筒”最常見于唱和活動中。一位詩人(原唱者)作詩後,将詩稿放入筒中遞給另一位詩人(和詩者),和詩者閱讀後創作酬答之詩,再放入筒中遞回或傳遞給下一位。這促進了詩歌創作與交流。唐代詩人間的唱和活動頻繁使用此方式。
    • 傳遞友情與思念: 在無法經常見面的情況下,“遞詩筒”成為維系文人友誼、表達思念之情的重要紐帶。筒中承載的不僅是文字,更是深厚的情誼。白居易與元稹的通信唱和(雖不限于詩筒)是著名例證。
    • 風雅情趣的體現: 使用特制的“詩筒”而非普通信封,本身就帶有一種儀式感和審美情趣,體現了文人生活的精緻與雅緻。它被視為一種文化生活的象征。
  3. 曆史背景與實例:

    • 這種風尚在唐代尤其盛行,與唐詩的繁榮和文人交往的活躍密切相關。許多著名詩人如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皮日休、陸龜蒙等都有通過傳遞詩稿(可能包含詩筒形式)進行大量唱記載。雖然具體“筒”的記載不如“詩簡”、“詩函”普遍,但“遞詩筒”的概念涵蓋了這種以特定容器傳遞詩稿的行為和精神。
    • 例如,白居易在詩中多次提到與元稹的詩歌往來,雖未明言“筒”,但描述了頻繁傳遞詩篇的情景,其精神實質與“遞詩筒”相通。晚唐皮日休與陸龜蒙的唱和詩集《松陵集》也是這種交流的産物。
  4. 與現代的關聯:

    • “遞詩筒”作為一種具體的、物質性的交流方式,隨着通信技術的發展(如郵政、電話、互聯網)已基本消失。
    • 然而,它所代表的文人以詩會友、切磋技藝、寄托情思的精神内核,以及對優雅文化生活的追求,至今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令人向往的部分。它常被用來象征一種古典的、充滿詩意的交往方式。

“遞詩筒”是古代中國文人雅士間一種富有詩意的社交活動,指通過傳遞裝有詩稿的竹筒或木筒來進行詩歌創作交流(主要是唱和)、表達友情與思念。它盛行于唐代,是文人風雅生活和高尚情誼的重要體現,超越了簡單的信息傳遞,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遞詩筒”是古代文人用于傳遞詩作的一種工具,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以竹筒盛裝詩稿,便于傳遞的容器。該詞由“遞”(傳遞)和“詩筒”(裝詩的竹筒)組合而成,常見于宋代文人交流場景。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古代文人常通過詩筒傳遞作品,類似書信功能。例如宋代詩人王禹偁在《獻轉運副使太常李博士》中寫道:“僧傳栽樹法,客獻遞詩筒”,表明友人通過詩筒互贈詩文。

  3. 文化意義
    詩筒不僅是載體,更象征文人雅士間的精神交流,體現了古代詩歌創作與傳播的便捷方式。竹筒材質輕便耐用,適合長途傳遞,成為詩詞文化的重要媒介。

該詞反映了古代文學交流的獨特形式,通過具體詩句和工具使用,展現了傳統文化中詩歌創作與分享的生動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白醉備說熛至闡着鈔本充衢粹正大有徑庭惡稔泛泛之談分裱格評故墓篁陣回車婚因琥珀孫講燈江靡澗溪毛解離靜獄謹職究掩砠田克伐科征口兵寬大楞手楞腳涼亭椋子木力戒離群索居麻風馬蹄金明果磨淬判折強毅果敢悭澁潛藴奇藍秋眼蹊畛其中衢謡人工湖入井賞邑時貴視秩首悔屬棺熟面孔四寸珠聳秀頹瘁彎彎踒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