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結舌杜口 ”。
"結舌鉗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因震驚、恐懼或理虧而說不出話,形容啞口無言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素分析、出處及現代用法進行權威解釋:
指舌頭像被捆住、嘴巴像被夾住,形容因極度驚懼、理屈詞窮或受威懾而無法言語的狀态。
權威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1253頁釋義:"形容因驚恐或理屈而說不出話。"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668頁标注為書面語,釋義:"張着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驚懼。"
結舌
"結"意為"捆縛"(《說文解字·糸部》:"結,締也。"),"舌"指言語器官。合指舌頭僵滞,喻言語受阻。
例:《史記·李斯列傳》:"使者至,李斯欲上書自陳,不得見,結舌不能言。"
來源:《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3431頁。
鉗口
"鉗"本義為夾持工具(《說文解字·金部》:"鉗,以鐵有所劫束也。"),引申為封鎖言論。
例:王充《論衡》:"直士鉗口,佞人頌德。"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4版,第312頁。
最早見于《漢書·李尋傳》:
"及京兆尹王章坐言事誅滅,智者結舌,邪僞并起。"
此處指忠臣因懼禍而不敢直言,為成語雛形。
文獻依據: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卷七十五,第3192頁。
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兩種情境:
例:"真相曝光後,涉事方結舌鉗口,回避媒體追問。"
例:"面對鐵證,嫌疑人結舌鉗口,當庭認罪。"
語用提示:該成語含較強負面色彩,常見于批評性文本(如時評、司法報道)。
“結舌鉗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é shé qián kǒu,其基本含義指因害怕、驚訝或理屈詞窮而說不出話來,常用于形容在突發情況下的無言以對。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拆分
深層含義
形容人在以下情境中的狀态: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李綱《答賓勞》:“曾不能結舌鉗口,循默自守。”,後成為描述沉默狀态的經典成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2、9)。
不比嵾嵾乘便沉吟不語慈明大覺檔調惰懶罰抶仿佯翻黃飯粒梵王家凡豔好會阖匵宏裕渙如冰釋獲全胡疑解選精密度警阙禁衢就痊開氣袍列從旅懷毛寳放龜密度明眸盤飧毗狸撲掩前部乾陀慊吝清響泉湧任力睒熌沈恩聲施十裡洋場市樓衰榮水堰四個現代化四顯訟理速憂鐵心腸頭颡推想無疆之休遐抱詳婉笑調霞纓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