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cestral temple of a ruling house,it generally implies the state] 帝王的宗廟,供奉太祖及三昭三穆共七代祖先。一般指代國家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漢· 賈誼《過秦論上》
(1).《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此指四親廟(父、祖、曾祖、高祖)、二祧(遠祖)和始祖廟。後以“七廟”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廟。 唐 楊炯 《盂蘭盆賦》:“上可以薦元符於七廟,下可以納群動於三車。”
(2).王朝的代稱。 漢 賈誼 《過秦論上》:“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南朝 陳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七廟之基,于焉永固;萬邦之本,由此克寧。”《南史·宋武帝紀》:“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器沉辱,七廟毀墜。”
“七廟”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七廟最初指天子祭祀祖先的七座宗廟,包括:
布局與禮制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七廟的排列遵循“昭穆制度”:太祖廟居中,左為三昭(父、曾祖、高祖之父),右為三穆(祖、高祖、高祖之祖),形成嚴格的等級秩序()。
引申含義
其他用法
極少數語境下,“七廟”被用作比喻懶散無為(如提及),但此義項罕見且非主流()。
七廟是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載體,既體現祭祀禮儀,也承載政治象征意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王朝興衰的表述。
《七廟》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供奉七位神明的廟宇。
《七廟》的部首是“⼩”(小字旁),拆分後可得到“⼩”和“廾”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8。
《七廟》一詞源于中國文化中的祭祀活動,繁體字為「七廟」。
古代寫作「七廟」,與繁體字相同。
1. 每年農曆七月,人們會前往參拜七廟,祈求豐收和平安。
2. 這座城市有數座七廟,是當地信仰的重要場所。
七雄、七國、七星、七色、七巧闆
七神廟、多神廟
一廟(指供奉一個神明的廟宇)
【别人正在浏覽】